第二次机器革命:福音还是噩梦
2014-04-29严杰夫
严杰夫
“第二次机器革命”召唤我们加快抛弃“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价值观。
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浪潮袭来之时,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该如何面对?
《第二次机器革命》
[美]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 / 安德鲁·麦卡菲 著
蒋永军 译
中信出版社 2014-09
不久前,舞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法国龙马表演让人深感机械美学的魅力。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黑客帝国》结尾处用来抵抗电子虫的机械电磁炮,还有安吉丽娜·茱莉主演的古典科幻片《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里的人形机械兵器和机械战斗机。
这些精妙绝伦的机器,都是诞生于上一次机器革命时代的艺术品。不过,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开始在文化创意的作品中,反复呈现古典机器的美,是因为这些美轮美奂的工业作品,已只是供人类瞻仰和缅怀的遗产了。今天的世界,已经迎来了新的技术革命。
当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高调宣布,要在生产苹果手机等时尚电子消费品的工厂里引进3万台机器人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一次技术革命将比上一次更深刻地改变世界以及每个人的生活。正如同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两位教授——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所称的那样,这是“第二次机器革命”。
两位教授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中,全方位地给我们解读了新时代的技术革命。在他们看来,与上一次不同,“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核心在于数字技术。所以,如果说,第一次机器革命代表的是人类肌肉力量的延伸的话,那么第二次机器革命则是智慧的拓展。所以,两位作者打趣道,正如20世纪工厂里的工作机会被新的机器人产品线代替一样,他们作为知识领域的工人也将被新一代“思考”的机器人代替。
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IBM的“沃森”计算机、苹果的语音识别技术“Siri”……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都是“第二次机器革命”的代表。在作者看来,这些技术或许看上去都像是“技术怪咖”发明出来的玩具,但将它们组合起来,却会形成无穷尽的创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实质——它不再像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机器革命”那样,以线性的方式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是以一种指数型的方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的裂变。为此,埃里克和安德鲁指出,“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指数化、数字化和组合化。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次机器革命”还逼迫着我们重新思考经济统计的方式。“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我们关注越来越多的是思想,而不是事物;是比特,而不是原子;是交流,而不是交易。”以GDP等指标为核心的传统产业经济的统计方法,已经没有办法完整统计出数字技术给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以及带来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在官方数据里,目前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4%,这与万维网在1980年代被发明的时候几乎没有差别。显然,基于GDP的指标,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已经无法准确衡量和表达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了。这是因为,在新时代里,技术和机器让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变得免费或接近于免费,但它们确实代表了创新的趋势,也的确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唯独对GDP和生产率的增长“一无是处”。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一方面,GDP事实上可能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糟糕标准;另一方面,经济和数字领域的进步也为提升这种糟糕的衡量标准创造了机会”。“第二次机器革命”已经开始召唤我们加快抛弃“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价值观了。
当然,“第二次机器革命”带来的并不全都是“福音”,这一点与第一次机器革命类似。或许,很多人都会记得拿破仑战争的时候,那个传说中拿起锤子砸向自动纺织机的英国工人卢德。由此,在19世纪初期,英国蔓延起一股“卢德运动”。参与运动的工人捣毁机器,并与企业主和政府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场激烈的运动背后,正是机器大生产开始广泛应用于纺织产业。机器对工人的劳动环境和生存状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甚至造成了许多工人失业。这正是机器对劳动者的替代作用。同样,在今天的“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机器对工人的替代性更为广泛:机器对人类的替代已经不仅仅只存在于制造业中,在音乐、媒体、金融和出版行业,以及零售、流通、服务和生产领域,这些新兴产业里也都常常上演机器接替人的故事。
不止于此,新的机器革命还将带来更广泛的社会分化。在两位作者看来,“第二次机器革命”可能将造成“赢家通吃”的场面。他们认为,随着数字化变革的愈演愈烈,交通通讯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网络及标准化应用的日益凸显,导致拥有相对技术优势的企业或个人,更容易获得市场的绝对控制权,从而成为行业的大赢家。这种场面,最终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严重的不公平:1%的顶层人士所获得的收入占到全社会总收入的19%。
这种不平衡,是由技术变革带来的,却无法在其中被“治愈”。于是,便只能使得社会阶层更为固化,就像书中写的那样,“以前数代人实现向上层社会升迁的美国梦,在今天依旧变得破碎不堪了”。最严重的是,这样一种由技术带来的社会分化,在某一天会变成制度性的攫取,而对进一步的创新和经济增长构成阻碍。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在《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中指出,经济上的不平等会导致更严重的政治不平等,而且获得更大政治权力的人会借此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并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洗牌,这又会进一步增加经济上的不平等。奥威尔笔下的《一九八四》似乎将以一种未曾想到的方式,来到众人的面前。
读到此处的我们,或许已经无法再为“第二次机器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利而欢欣鼓舞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似乎都有可能成为技术革命的牺牲品。《第二次机器革命》难道是要为我们描写一种危机四伏的未来吗?很显然,两位作者并没有悲观到极处。就好像乔根·兰德斯在《2052》中描绘的那样,人类所面临的前途总是谨慎乐观的。似乎,人类总有办法绝处逢生。同样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也为我们摆脱技术革新带来的恶性循环开出许多药方:改革教育、支持创新、升级基础设施、引进人才、税收调节,这些措施都可以帮助我们的社会免于陷入更大的不公平。
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两位作者指出,从长期来看,真正的问题将超越经济增长。正像越来越多的工作正在由机器完成,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其他活动上。这些不仅仅是休闲和娱乐,还有发明和发现、从创造和创建以及从爱、友好和社群中所获得的深深的满足感。这样来看,与《黑客帝国》等许多科幻作品描绘的不同,未来人类的命运不会终结在机器手中,“技术创造了可能性和潜力,但最终,我们的未来将取决于我们所做的选择”。
(作者为财经媒体人)
一周书情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美]弗朗西斯·福山 著
陈高华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9
人类历史有方向吗?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福山重提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当代的思考。这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发展的思考。
《赤裸裸的未来》
[美]帕特里克·塔克尔 著
钱峰 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09
作者大胆预言:“大数据时代”只不过是一朵小浪花,终将会被更前沿的“物联网时代”取代,并描绘了一个富有激情的美好未来。
《移动的力量》
吕廷杰、李易、周军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08
未来10年,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生产力,同时,还将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重新定义人类生产力。
《漫话我们的经济社会》
李炜光 著
梅逢春 绘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09
作者用简洁生动的文字配以趣味盎然的漫画,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目前社会中的经济现象,生动幽默地阐明了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