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怪“智”拍威虎山
2014-04-29戈凹
戈凹
拍一部纯正的商业类型片,对徐克并不是件难事儿。但将一部红色经典拍成如此纯正的商业类型片,却是让人万万没想到。
早在若干年前,便有学者指出包括样板戏在内的红色经典作品,之所以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令人们百看不厌,是因为其中有一种“民间隐形结构”在“作祟”,即用一种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套路改写伟光正的宏阔主题,因而平易近人、润物无声。在那个年代看《智取威虎山》,不论是杨子荣打虎上山,还是只身闯匪窝、智斗座山雕,都是娱乐性爆棚的桥段,几乎和80后小伙伴看武侠片的感受差不到哪儿去。这一借民间叙事模型包装红色电影的路数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时有显形,但到了产业化进程和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新世纪反而绝迹。好在《智取威虎山》续上了中国电影里的这一脉。
某种程度上讲,所谓“民间隐形结构”也与我们如今天天挂在嘴边的“类型片因素”暗通款曲,都是心里有观众,叙事讲章法。如此说来,《智取威虎山》大致可归到战争片的范畴,是标准的小分队战斗模式,其间夹杂了武侠片的若干元素。不同于《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片中战争元素的浅尝辄止,《智取威虎山》将小分队的战斗作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动作,穿插数场,层层推进,夹杂着卧底、智斗等戏码,精彩迭出,不容闪失。
片中的几场战斗戏可谓各有千秋,绝不重样。开场的短兵相接是标准的遭遇战,起到人物亮相的作用,更是提振开场气势的必须。因为是意外偶发,所以贵在神速。黑话探路不成,于是嘁哩喀喳打得土匪措手不及。“203”的果敢镇定,神枪手的百步穿杨,都毫不拖泥带水。徐克也特别善于在紧张的视听刺激之余冷不丁抖个小包袱,张弛有度,令人好感顿生。
中段的夹皮沟歼匪战,则是小分队和土匪的第一次正面交火,其处理隐隐让人联想到《刀》《七剑》里的围歼村庄段落。影片善于利用錯落的空间进行各种动作设计,冷热兵器交加,并通过外在动作带来的压迫感,将人物性格和关系进展推向前台,情节张力不断累积。结尾的堡垒攻坚战更是一场大阵仗。坦克打响头炮,贴身肉搏跟进,再加上山崩带来的灾难元素,徐老怪容不得观众半点喘息。还有“打虎上山”和片尾附赠的“飞机大战”,依托数码技术,徐克将其制造视听奇观的天赋尽情挥洒,且在这样一部以革命为底色的影片中并不显突兀。
必须要提及的还有徐克对于时代特质和东北民情的鲜活呈现。作为一名香港导演,他不仅拍解放军挺像那么回事儿,拍土匪窝更是一绝。徐克不吝于用极端脸谱化的妆容诠释各色土匪——座山雕不怒自威,却能一把甩掉大氅蹦上台子唱起二人转;八大金刚也是个个妖气逼人。一众演员的匹配度相当高:张涵予就像是杨子荣附体,连林更新这样的“小鲜肉”演起解放军都无违和之感,而半程未见正脸的座山雕梁家辉,更证明了其华语影坛第一流性格演员的不凡实力。
久违的红色故事,娴熟的类型化操练,与时俱进的视听包装,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风情与个性点染。《智取威虎山》,就该这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