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匣子

2014-04-29清池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23期
关键词:墨斗木匣墨线

清池

父亲是个木匠,和木头、电器打了半辈子交道。

过去,按照当地旧俗,结婚时女方家长需要准备两个红木匣当嫁妆,印象里早年父亲做了很多那种红色的小木匣,一块木板可以做四五个木匣,每个木匣长约三十厘米。

做这些小家具是件挺费神的事情,父亲会先用卷尺在板子上测量一番,取出夹在耳朵上的铅笔在恰当的位置做标记,偶尔叫出窝在房子里学习或看电视的我给他打个下手。父亲一手端持墨斗,一手用筷子压着墨斗斗身里的棉线,在我拉起墨线时,那根棉线会在墨斗盒中被墨汁浸湿的棉团里滤过,黑色的棉线拉开,父女俩一人一侧位于木板两端,然后将线压紧在铅笔印记上,父亲再略微左右端详,确定位置准确无误之后便弩起那根已经被绷直的黑线,只轻轻一弹,板子上就出现了清晰的一道墨痕,连带墨痕边缘略微散开的细墨点。随即父女俩一起抬起板子,放置在电锯上,父亲把持较重的那一端,配合着木头渐渐移动,我这边只简单拉着倒退,电锯声嘈杂,细屑漫飞,木板沿着墨线逐渐被切割成一块块的小木板。然后父亲将每块木板卡在半人高的长板凳上,手持刨子前后均匀推平,伴随着“嚓、嚓、嚓”的声响,地上堆起卷圈的木花,父亲不时会举起推凿一新的木头放在眼前,一眼紧闭,一眼观测,直至他认为合格再换另外一块。

等到所需的木料都备齐之后,就开始了下一道工序。为方便起见,父亲时常会在嘴唇上抿四五颗小钉子,快捷地将小钉放置在恰当位置,然后一手稳住小钉,一手用小锤一下下地敲打,直至钉帽■入木板,木匣的大小尺寸也已呈现。最后再涂上油漆,时常一层油漆之后再涂上一层清漆。

及至年底,光亮一新的木匣子会被需要的邻里买走,偶尔有人开玩笑说:“给你自己家也留两个,以后女子出嫁用。”父亲只是笑笑。

后来,人们也慢慢不太讲究闺女出阁送匣子这个风俗,甚至很多农家置办家具也选择直接可以组装好的家具厂的成品,父亲的工作渐渐成了被淘汰的工种。留在自家的木匣很巧地只剩下两个,或许这是父亲特意为我留下的吧。

很多年里,其中一只木匣成了我的私人储物箱,伴随着一年年岁月的积淀,木匣中也被自己珍藏的物品慢慢填满,荣誉证书、使用过的文具、几本珍藏的书籍、毕业留言册、成绩单、数十个笔记本以及厚厚一沓信件。

而我沉默的倔犟与叛逆,总像我们父女一起弹着的那条墨线,框定起性格的走向很难偏离。

从小到大,我与父亲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彼此站立在这条鸿沟的两岸,爱莫能助。当别的女孩可以肆意地在父亲的膝下撒娇时,父亲却始终以一种不可接近的严父形象,对立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也因了这层原因,父亲总和我有些许距离,母亲则成了我与父亲间的传话筒。

求学工作在外,隔三差五往家里打电话,很多次电话那端首先传来的是父亲的声音,然后惯性地将电话转交给妈妈,可电话那边依然有他的声音传来。偶尔他单独在家,电话拿起简单几句过后,他总习惯说句:“没事那就挂了。”

有人说,我们总会把自己最差的一面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并和那个自己最相似的人总是交流不畅。我渴望和父亲促膝长谈,只是总觉得那是一种奢望。于是,大学求学在外,偶尔我会给父亲写信,写自己在学校里的一些小事,写希望父亲少抽烟、注意身体的话语,那些多么容易出口表达的情感,自己却选择了这么古老的方式去传递,在这个信息化的年代,一切似乎都变得那么曲折,而来自父亲的回信我始终未能收到。回家之后,父亲也不提及写信这件事情。

春节前夕回家,用心地将屋里打扫一新,顺势翻出了自己的那个匣子,匣子里依旧摆放着学生时代的很多旧物,连带曾经写给父亲的信件,一页页翻看,曾经的自己该有多么渴望和父亲促膝长谈。

深夜,和父母一起看电视,朝父亲坐着的地方看去,不知什么时候他已经和衣睡着了,闭目、颔首、均匀地呼吸,额头三道横向的皱纹,像墨线弹出来的一般清晰……

猜你喜欢

墨斗木匣墨线
中国水墨人物画用线方法探索
有关中国传统木工工具墨斗的研究
空调房里的争执声
墨线
关于小便器洗净功能试验方法中墨线画法的探讨*
墨斗
墨斗
爱做梦的小木匣
母亲的小木匣
悟出“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