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古城形成颠末与空间原型探析
2014-04-29李学强赵静
李学强 赵静
摘要菏泽古城是古人留给后人珍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其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和原型图示反应了中国古代城址选择与空间构成的核心思想,为认识古代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中国丰富复杂的传统哲学思想转化形成的。
关键词菏泽;古城;历史;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8-10023-03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ity of Heze Form and Space
LI Xueqiang1, ZHAO Jing1,2*(1. Shandong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103; 2.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Heze ancient city is the preciou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elics. The formation of urban space and prototype shown reflects the core idea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space.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urban space. Chinese ancient urban space is not an independent form of existence, but consis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rich and complex ideas.
Key words Heze; Ancient City; History; Urban space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中,规模庞大的城市营建所用理论多取自西方国家,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造成千城一面、缺乏本地文化特点的情况。中国现代的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法多来源于自霍华德以来西方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的研究和总结则不成体系,且集中于对历代都城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鲜见对中国古代府县城市进行深入研究的报道。该文选取菏泽古城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古代菏泽县城的形成过程和空间原型。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古城的方形城墙、圆形大堤空间格局呈独特的“内方外圆”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做人“方”、处事“圆”的准则和中国古代特有的价值观和宇宙观。
1宋金时期菏泽古城的建立
菏泽古城的历史可溯及金朝,其建立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公元20世纪初,辽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能与辽抗衡的金朝。“金自灭辽至灭宋,前后不出二年。自始起至灭宋,前后不出十四年。”[1]金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面积领土,如何巩固和治理这片土地成为金朝统治者必須面对的难题。
注:图片来源: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辽北宋金南宋)绘制。
图1公元1142年金、南宋时期局部地图
“金人灭辽之速,已出自己意外。吞并了偌大一个国家,须得慢慢消化。若使宋人应付得宜,金人本不想急速南侵。……只因黄河南岸,金人实在无暇顾及,惟求不与他为难,他便可慢慢地整顿黄河之北。这是金人当时的政策。”[1]从图1可以看出,菏泽城基址位于汴京(今开封)以东140 km,紧邻当时的黄河北岸,是金与南宋对峙的前沿阵地,在此建城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菏泽城址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了金朝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据清光绪《新修菏泽县志》记载“菏泽县属曹州府附郭,古乘氏地,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曹州始迁此,而以济阴县附州之郭,其时有无城堑旧志无传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这段语焉不详的描述中可以推测,此时菏泽城主要是满足军事上的需求,是金军渡江南侵的驻地之一,并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2明清时期菏泽古城的形成
明初,黄河不断南北摆动,常常决口改道,菏泽始营建城垣。[2]可能是由于推翻了一百多年的少数民族统治,明朝恢复原有儒家礼制趋向更加明显,封建等级制更加森严[3],反映在城市建设中的礼教思想日见浓重。明英宗(公元1427-1464年)时,“建门及楼甃以甓石门有四,东曰宜春,南曰迎熏,西曰丰乐,北曰朝天。……城周十二里(6 000 m),高二丈五尺(8.33 m),下阔三丈(10 m),堞高五尺(1.66 m),池深一丈五尺(5 m),广四丈(13.33 m)(甃,即砖砌的井壁;甓,即砖;堞,即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城门左右四隅皆筑敌台,城之外则缭以郛郭(郛,即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外城),环以沟堑,有吊桥,有郭门,有关门,其东曰东秩,西曰西成,南曰阜民,北曰拱北。其上建戍楼,左右四隅皆设窝铺。”[2]至此,菏泽古城形成了“回”形布局的平面构成,符合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规整的典型空间表现形式。
在此之后,菏泽古城经历了多次重修和改建。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在距离城外五里处,沿水的内围,筑设护城堤。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重新筑城,高七尺,添建门楼角楼,更铺二十八堞二千余”[2]。万历年间经3次重修(公元593、1595、1620年),“加葺城面宽一丈(3.33 m),楼橹(楼橹,即古时军中用以侦察、瞭望和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窝铺悉备。城楼四,东曰青波旭日、南曰风入虞弦、西曰凤台霜晓、北曰云里蓬莱。四门之额,东曰双河、南曰南华、西曰凤山、北曰济阴”。从上述记载的加建护城堤和楼橹可以看出,明代菏泽城的历次重修和改建,主要是出于加强军事防御功能的考虑。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菏泽改府治,设菏泽县。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因土城之旧外加砖甓,城周一千八百七十二丈(6 240 m),下宽一丈六尺(5.33 m),上有楼四,炮台二十六,角楼四,雉堞三千一百三十四,城下马道八,有女墙,有门楼”。[2]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自新邑更定,又百四十有余年,官府寺舍或非旧制,坛宇仓库之属亦有废有舆,然而其旧址可知也。在昔发逆肆扰土匪乘机窃发其势岌岌不可终日,而卒使室庐无恙,城郭屹然”。由此可知,清代菏泽古城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城的面积约为243.22 hm2。多次重新修葺主要是出于军事进攻和防御的考虑,加强了城墙的作用。城市结构和城内的主要建筑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城和郭的形式,一直延续了清初的样式。
菏泽古城的布局类似中国古代铜钱的构图,呈现出外圆内方的基本形式。这一空间模式是由明堂范式发展而来的,而月令图示就是明堂范式产生的根源。
3菏泽古城的空间原型
3.1月令图示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天文运转、物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整体联动。随着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中国古人形成了时间与方位紧密结合,用具体空间表达抽象时间的观念。月令图示的丰富内涵就很好的证明这一点。月令图示是指世上万事万物按季节、方位、时序循环协调变化的一种宇宙图示,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图4)[4]。
早在汉代,月令就作为社会主导思想,成为了国家政治和社会人士活动的指南与规范[5]。天子依据月令确定当时的宜忌,在明堂的不同方位举行一定形式的仪式活动,对子民发布与月令相宜的政令。这样,流动的时间就固化在了天子祭祀和施政的空间——明堂之中。明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是皇权和神权的双重象征,其原型与结构影响了后世历代的礼制建筑形式和城市空间形态。
“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仲春,居青阳太庙;季春,居青阳右个。孟夏,居明堂左个;仲夏,居明堂太庙;季夏,居明堂右个;中央土,居太庙太室。孟秋,居总章左个;仲秋,居总章太庙;季秋,居总章右个。孟冬,居玄堂左个;仲冬,居玄堂太庙;季东,居玄堂右个。”——《礼记·月令》。
《礼记·月令》是典型的上古岁时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时间性思维模式。月令是一种时间结构,也是一种思维模式。[6]因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理想,月令图示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指导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构思,进而成为一种设计理论和构图依据而贯穿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时空中。
3.2明堂结构
明堂是中国古代建筑初期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按照月令图示而设计的最具典型的实例,是空间化的月令。
起初,明堂就是按照时序季节和空间方位进行祭祀的场所。后来,明堂又成为天子布政施教的地方(图5),天子依据时令确定每月的宜忌,在明堂举行不同形式的仪式和活动,对国人发布适宜时令的政令。
图5明堂示意图
“昔者王帝论之灌政施政,必用三五、仰取象于天,俯取
法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
气氛,以合四时之节。俯视地理,以制
度量,中考乎人德,以制礼乐,行仪之道,以制人伦。而除暴乱之祸,以治纲纪也。”——《淮南子·泰族》
古人为了使政令与天地自然相协调,就要取得祭祀场所的时空形式和祈求的内容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三代时明堂的形式还是“茅茨土阶”十分简陋;战国以后,明堂的形式在月令图示的指导下,极尽象天法地之能事,越来越考究;至两汉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宫室之饰,圆者象天,方者则地也。……明堂者,上圆下方。”——《大戴礼记》
“堂方一百四时四尺,屋楣圆径二百一十六尺,通天屋……四周以水。”——东汉蔡邕《明堂论》
从上述记述可以看出,菏泽古城外圆内方的形式遵循着明堂的内在秩序性,是明堂形制影响城市空间构成的典型实例。
4结语
菏泽古城的建立主要是金朝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其基本空间构成形式外圆内方,呈回字形,在明清两代并没有大的改变。其“内方外圆”、内低外高的城市空间格局数百年来在黄河改道泛滥时保护了古城不受洪水之灾。这种特殊的城市空间构成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人奉行的“天人合一”世界观,蕴含着万事万物按照时序协调变化的月令思维,反映了上古时期祭祀场所明堂的空间形式,是中国古代象天法地哲学思想的具体物化形式。
正因为菏泽古城具有如此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古城的保护与城市改造研究工作意义重大。菏泽古城整体上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和环境特色,现今仍保留有完整的护城河及部分城墙,为保护古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古城的空间形态反映了当地的文脉,古城形状和体系的完整性应作为保护菏泽城市形态的核心。
42卷28期
李学强等菏泽古城形成颠末与空间原型探析
参考文献
[1]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 (清)凌寿柏(修),叶道源纂).新修菏澤县志[M].清光绪十一年,1885.
[3] 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程建军.燮理阴阳: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 萧放.明堂与月令关系新证[J].民族艺术,2001(1):78-84.
[6] 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时间意义与思想意义[J].北方论丛,2009(3):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