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女性在父权意识内在化下的悲剧命运
2014-04-29樊亚敏周洁琳
樊亚敏 周洁琳
摘 要:《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人生是父权意识制度下的产物。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以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父权意识内在化的思想内涵。第三章以传统的父权意识价值观为切入点,进一步阐释了父权意识内在化在这位女性身上的体现。第四章是结论部分,女性对父权意识的内在化使得她成为了男权统治的同盟军,这种内在化也使得她成为了自我压迫的主导力量,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女性自身悲剧。
关键词:祥林嫂;父权意识内在化;悲剧命运
作者简介:樊亚敏、周洁琳,汉族,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
一、序言
在当今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各种合法权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女性的独立、自由和平等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系到男女平等,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在《祝福》這部小说中,作者阐释了这类女性的悲剧命运,而这篇论文将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来窥探父权意识对女性的影响,这不仅是父权社会制度对她们的残害,更是主人公自己把父权意识内在化于自己的思想中。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关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探究,但从父权意识内在化视角来分析的还不多。所以,这篇论文希望充实一下这方面的研究,并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二、父权意识内在化
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封建的思想和制度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妇女的枷锁。她们没有地位和人身自由,完全依附于男性。他们在肉体或者心灵及社会身份上都受到这一政府的制裁和压抑。这一政府剥夺、威胁、灭绝着他们对社会的袭击和自身的抱负,甚至动摇了他们‘五四时代刚刚建立的主体感。”①
马克思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称为“家长制的权力”,在这种家长制政体中一直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的是君权政治。在“家国同构”的社会肌体中,最基本的父权存在于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细胞中,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在更大的由不同数目的家庭构成的家族体系内父权实现了自己的第一重扩散。
尽管女性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但是她们只是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选择反抗男性的压迫。女性好像已经把男权之上的思想内在于自己的思想中。由此可见,男权意识已经从表面上可看得见的压迫转向无形的压迫,这完全是因为女性自身对父权意识的内在化。
在女人的意识中,男权至上是永恒的真理,处在父权意识统治下的女性会随时遭到社会的无情压迫和抛弃。显而易见的,父权思想在女性思想中根深蒂固,使她们根本没有机会与男性平等。她们完全按照男性所期许的方式生活,最终被牢牢捆绑与残酷迫害。
三、父权意识内在化在《祝福》的体现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映射了旧中国妇女普遍的不幸命运,从深层上说,则是人类追求推翻父权制对妇女奴役的强烈愿望,这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因为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力,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被迫害,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纯粹生孩子的简单工具。②
古人说,“妇者服也”,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完全被剥夺了独立性,只有依赖性。卫老婆子说:“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他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这一注钱来作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能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将她嫁到山里去。”③可见,她的再嫁是为了成全另一个男人,她是没有独立性可言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般是没有自己的名字的,祥林嫂没有她自己的名字,人们用她的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称呼她。“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③。她后来嫁给另一个人。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个名字一直跟随她到死,这是封建礼教所谓的从一而终,鲁迅首先通过“祥林嫂”这个名字,揭露了在父权意识统治的社会里女性对男性的绝对依附性。
祥林嫂的悲剧是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维护和支持下男权的制的产物,更是父权意识内在化的产物。在父权制度的社会里,祥林嫂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男权的控制和压迫,最终导致她的悲剧命运。
四、总结
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旧中国,父权意识是统治社会的主导思想,女人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完全依赖男人。不仅是男性把女性视为附属品,更多的是女性自己习惯于自己的从属地位,并且日渐把其内在化。
通过分析《祝福》,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沦为了父权制度的牺牲品,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而且是那个年代所有女性的悲剧。因为父权意识已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尽管很多学者把祥林嫂的悲剧归因于社会的摧残,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她悲剧的形成更多的是她自己思想内化造成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处在旧中国的女性,不仅在经济上遭受父权制度的压迫,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摧残,她的悲剧可以说是她们自己把父权意识内在化造成的。希望本文可以给女权运动一些启发,也希望能够有利于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有关男女平等的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孟悦、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鲁迅.鲁迅文集精读本[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