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4-04-29张艳妮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9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小学

张艳妮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國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我作为语文学科的实验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反复探究,通过研读,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一、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

二、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目前,创新教育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1.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换为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

2.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创造思维的参与,比较而言,学习语文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1)阅读离不开创造。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截然不同。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死读书”。(2)作文更离不开创造。听与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听同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围绕同一个问题议论,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3)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1.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我在执教《称象》一文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根据年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

四、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更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

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塔区姚店镇元龙寺学校 716000 )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小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