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书》求同类测度问句探析

2014-04-29聂辽亮官卫星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魏书

聂辽亮 官卫星

摘 要:《魏书》是研究中古汉语很重要的材料之一,该书的测度问句也很典型。本文拟对《魏书》测度问句中的求同类进行分析,统计与实例相结合,从语用的角度探析了每种求同测度问句的使用特点。

关键词:魏书;求同类测度问句;语用

作者简介:聂辽亮(1982-),江西武宁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古汉语语法研究。 官卫星(1970-),江西余江人,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2

测度问句是介乎信、疑之间,对问题的答案已有一定估计和测度的疑问句。周娟(2010)在《湘语新化话的测度问句探析》中,根据询问的方式将测度问分为纯自问式测度问和纯他问测度问。前者一般用于说话人的自我思忖和自言自语,如果有听话人在场,虽然听话人也可以对此作出回应,但问句本身并不以询问对方为前提;后者可以在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求证。根据测度问句的定义和《魏书》测度问句的特点,我们将《魏书》测度问句分为求同类测度问句与求证类测度问句。

求同类测度问句信值比较高,疑值只占很少一部分。说话人对命题有了足够的了解,有时只是出于委婉地表达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同或肯定。这类测问句主观倾向性比较大,从语用角度看是一种会话礼貌原则,有人称为修辞性测问。

一、“无乃”(不乃)

“无乃”常用于名词性、形容词性、动词性谓语或小句前,用委婉的语气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某件事的认识,作状语,可译为“恐怕”、“只怕”等”。《魏书》使用“无乃”表推度估测共见12例,句尾常用语气词“乎”、“也”、“欤”、“诸”相呼应。其中,“无乃……?”3例,“无乃……乎?”4例,“无乃……也?”3例,“无乃……欤?”和“无乃……诸?”各1例。

1.无乃……?

(1)先帝弃戎于前,陛下交夷于后,无乃上乖高祖之心,下违世宗之意?(《张衮列传》)

2.无乃……乎?

(2)方齐服是追,哭于野次,苟存降重,无乃过犹不及乎?(《房法寿列传》)

3.无乃……也?

(3)悆答曰:“君徒知其一,未知其二。法僧者,莒仆之流,而梁纳之,无乃有愧于季孙也?(《鹿佘列传》)

4.无乃……欤?

(4)尉元以宽雅之风,受将帅之任,取瑕丘如覆掌,克彭城犹拾遗,擒将馘丑,威名远被。位极公老,圣主乞言。无乃近世之一人欤?(《尉元、慕容白列传》)

5.无乃……诸?

(5)小忠是大忠之贼,无乃似诸?(《任城王列传》)

测度副词“不乃”和“无乃”义同,《魏书》共见3例,句尾都和语气词“乎”配合使用,位于形容词性、动词性谓语前。

(6)昔句践致贡而延世,夫差争长而后死,两寇方之吴越,不乃劣乎?(《萧衍列传》)

(7)降上帝为罪鬼之宾,奏夹钟为介虫之乐,奉天之道,不乃有沦乎?(《房法寿列传》)

二、“盖”

“盖”类测度副词用于谓语或小句前,常用来表示对事实的估测或委婉的判断,或者引出对原由的解释,可用于句首或句中,位于名词性、动词性谓语或小句前。《魏书》“盖”类测度问句共有3例,表示对事实、原因的推测,句末有语气词“乎”、“欤”、“也”,其中“盖……乎?”1例,“盖……欤?”1例,“盖……也”1例。

1.盖……乎?

(8)程骏才业未多,见知于世者,盖当时之长策乎?(《韩麒麟、程骏列传》)

2.盖……欤?

(9)史臣曰:仁人之言,必有博利。参合之役,威罚实行,盖王建之罪欤?(《吕洛拔列传》)

三、“抑”

“抑”、“抑亦”是上古就产生的,作连词常用于选择问句中。刘开骅(2005)指出,“上古汉语选择问句使用的‘抑、‘抑亦、‘抑为、‘意、‘意者、‘亡其等关联词在中古时期没有出现,这些关联词此期在实际语言中可能已经被淘汰或者基本不用。”显然,刘氏忽视了“抑”、“抑亦”、“意”、“意者”等在中古时期的新用法,即可以用于测度问句中,表示对事情的估测猜度,相当于“大概”、“可能”、“恐怕”。

《魏书》使用“抑”类测度问句共有2例,用于名词性、动词性谓语前,表示对状况或原由的推测。句末和语气词“哉”、“云”相呼应,其中,“抑……哉?”1例,“抑……云?”1例。

1.抑……哉?

(10)翰有父风,不陨先构,临丧加礼,抑有由哉? (《长孙肥、尉古真列传》)

2.抑……云?

(11)天重其罪,鬼覆其门,至于母子兄弟还相歼灭,抑是积恶之义云?(《刘昶、萧宝夤、萧正表列传》)

四、“意者”

產生于上古,“意者”、“意”可作测度疑问副词。《魏书》仅见1例,句末和语气词“乎”相呼应。例如:

(12)今不雨十旬,意者其有冤狱乎?(《世宗纪》)

五、“殆”

表示对状况或事实的大致估测,相当于“或许”、“大概”等。句法位置比较自由,既可位于动词性或名词性谓语之前,也可居于小句句首。上古汉语已经产生,中古汉语得到更为普遍的运用。《魏书》共出现1例,句末和语气词“乎”连用。

(13)固本贻防,殆弗思乎?(《世祖纪》)

六、“几将”

“几”原本作动词,表示“接近”、“差不多”等义,虚化为语气副词后,用于动词性谓语前,表示对某种情况、时量、年龄、程度或事实情况的推测。《魏书》测度语气副词结构有 “几将”,共1例,句末有语气词“乎”。

(14)至是,又与月合,几将复之乎?(《天象志》)

七、“亦”

“亦”用于疑问句中主要用来加强疑问语气或反问语气,相当于“岂”或“可”。如: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论语·季氏》)此期已经发展出表示估测测度的用法,可译为“大概”、“可能”。不仅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成“盖亦”、“恐亦”、“抑亦”等结构。

《魏书》使用“亦”的测度问句共有2例,用于名词性、动词性谓语或小句前,出现在句中和句首都可以,表示对事态、原因、数量的推测估计,也可用于对人物的评价。句末和语气词“乎”、“欤”配合使用,其中, “亦……乎?”、“亦……欤?”各1例。

1.亦……乎?

(15)鸿博综古今,立言为事,亦才志之士乎?(《崔光列传》)

2.亦……欤?

(16)史臣曰:游雅才业,亦高允之亚欤?(《高闾列传》)

八、只用语气词的测度问句

此外,还有部分测度问句不用语气副词,只是通过句调和句末语气词来表达疑问语气。仅用句末语气词来表示测度语气,上古很少见到,应该是此期新产生的。《魏书》共有14个用例,所用的语气词有“欤”7例,“乎”6例,“邪”1例。

1.……歟?

(17)比夫汉世,元、安、顺之俦欤?(《世宗纪》)

2.……乎?

(18)诗云:“嘒彼小星,三五在东。”此之谓乎?(《术艺列传》)

3.……邪?

(19)肃亦以芳言为然,曰:“此非刘石经邪?”(《刘芳列传》)

在《魏书》中,使用“殆”、“盖”、“庶”、“意者”的测度问句用例极少,只见零星几例,远不能和“无乃”、“得非”、“其”、“岂”相比。为什么它们的用例会有所减少,功能逐渐退化了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词同时可以用于猜测性的陈述句,使得测度问句很容易和陈述句混淆起来,自身表达测问的功能于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无乃”、“得无”等的广泛使用,在某些场合可以取代以上测度语气副词的用法,同时又不会带来表意不明的尴尬。

参考文献:

[1]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M],中华书局,2010

[2]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董治国,古代汉语句型大全[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魏书
分道扬镳
魏澹《后魏书》考
《魏书》 “秽史” 来源辨析
“岛夷”称号与北朝华夷观的变迁
“处可寒”语源考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北魏、元时期政教关系的分析比较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