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红字》中的清教思想分析

2014-04-29韩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红字

韩阳

摘 要:小说《红字》体现了作者霍桑对于清教思想的反思。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为罪过在清教社会中受到了极其严苛的惩罚,而社会却不给她赎罪的机会,霍桑对于这种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谴责。

关键词:红字;清教;谴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1

1.清教思想的起源

《红字》故事线的核心是围绕着清教徒运动。清教徒运动源于英王亨利八世宣布英格兰从罗马教会独立,并任命自己为英国新教会的领袖。英王亨利这样做的目的是离婚。由于教皇不允许他离婚,亨利自己成为英格兰教会的领袖之后,宣布了自己的离婚。起初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后来由于加尔文等新教改革者的改革,教会开始改变。清教徒遵循非常严谨的规范。他们的生活受到圣经、牧师和政府的极大影响。清教社会及其领袖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试图过“纯净的”生活,而不是建立一个虚伪的社会。

2.《红字》中的清教思想

《紅字》一开始描述了清教徒们在监狱门口等待海斯特出来的情景。霍桑形容他们为“一群男人,穿着深色的衣服,灰色的帽子,还有一些女人,有的裹着头巾,有的没有。”霍桑的描述让读者了解了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在海斯特释放的时候,“人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受到这样的处罚,现场不无一丝敬畏。”人们为海斯特受到处罚感到高兴,认为这“洗涤了”小镇,“纯洁”了社会。

读者打开小说,读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第一个场景中的监狱。监狱被视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来维持秩序,但是霍桑认为这个社会的惩罚太严苛了。人们过着清教的生活,生活中没有多少乐趣,因为清教徒认为任何形式的享乐都是罪过。清教徒非常重视惩罚。在海斯特的案子中,他们表现出“极大的怜悯和柔情”,免除了她的死亡,却让她必须终身佩戴红字,这在某种程度上比监禁或死亡更可怕。惩治罪犯虽然是必要的,但大多数罪犯服刑后,就“自由”了。而海斯特得到的却是“无期徒刑”,她永远得不到任何宽恕。

在清教社会中,就连孩子都跟他们的父母一样,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们无情的嘲笑海斯特和珠儿。这些孩子似乎从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这使珠儿恨这些孩子,不愿意再尝试与他们接近。母亲们会告诉孩子千万不要成为像海斯特一样的人。他们用海斯特的例子警告孩子,如果违背社会规则后果会怎样。然而霍桑塑造的海斯特与其他清教徒女性截然不同。她被描绘成为荆棘丛中的一朵玫瑰,因为愿意为她的敌人祈祷,一直保持着虔诚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一点富余,海斯特都拿去帮助其他的人。霍桑十分赞赏海斯特,谴责清教社会看不到海斯特的真实个性和品格。在小说的开始,霍桑描绘了一朵开在坟墓上荆棘丛中的玫瑰,而周围的荆棘竭力的扼杀这只玫瑰的成长。霍桑在这里告诉我们,海斯特在清教社会是没有机会生存下去的。

恐惧是驱使清教徒从社会中排挤海斯特的原因。清教徒害怕,如果他们不找出并惩罚那些在他们眼中不道德的行为,他们的核心社会道德理念会土崩瓦解。他们对罪恶和邪恶的恐惧驱使他们去做他们所认为是正确的事。他们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看到海斯特的罪过,却没有看到她身上的品格。清教徒的狭隘态度使他们仇恨海斯特,并给她打上了红字的烙印。

3.人物的象征意义

清教徒社会的代表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等人都加深了海斯特的痛苦。通过这些人,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看到清教徒社会的虚伪。如果一件事情被认为是一种罪过,那么为什么它的“道德标签”会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而变化呢。虚伪在丁梅斯代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位牧师被当时的社会视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神职人员,犯下通奸罪行的正是他。

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故事就像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在两个故事中,罪过都导致了驱逐和痛苦。对于海斯特,红字代表着她的罪,给她带来无尽的孤独和痛苦。她真想把红字抛掉,从这个压迫的社会获得自由。因为社会不接纳她,她意识到清教徒文化传统也许是不真实的,永远也不会给她带来快乐。至于丁梅斯代尔,他的“堕落”是从上帝的恩典到诅咒。他似乎开始是纯净的,但结局却是庸俗的。微妙的是,为了保持他牧师的信仰,他只能自我欺骗,在每一次的精神朝圣中说服自己。齐灵渥斯身体的畸形象征着他灵魂的愤怒,这种愤怒一步步加深,就像丁梅斯代尔的病象征着他内心的迷乱,人的外在往往反映了他的心灵。珠儿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作为一种象征。珠儿就是红字的体现,海斯特给珠儿穿上漂亮的带金线刺绣的红色衣服,岂不就是海斯特胸前的红字的化身。

4.结语

通过与周围的荆棘形成鲜明对比的美丽的玫瑰,通过同样刺绣精美的红字,或许霍桑希望读者在这个悲惨的故事中,能够找到一朵“甜美的道德之花”。“自然的宽广胸怀”(上帝)会比清教社会更加仁慈的对待海斯特和她的孩子。在整部小说中,自然意象与清教社会的昏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海斯特不应该受到清教社会这种毫不宽容的严苛对待,她一直试图通过她的慈善行为,偿还她的债,然而社会却视而不见。因此霍桑在小说中对这样的清教社会表达了强烈的谴责。

参考文献:

[1]傅新娟. 面纱后的悲剧——透析霍桑与《红字》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甘文平. 惊奇的回归——《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3)

[3]李世强. 从《红字》看霍桑小说的创作主题与文学艺术[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猜你喜欢

红字
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字》解读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操控学说主流“三因素”论对《红字》译本的影响
论《红字》对霍桑思想矛盾性的体现
对霍桑的小说《红字》的女性主义的解读
论霍桑《红字》中人物名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霍桑《红字》中的象征意义探析
超验主义下的自然人
《红字》的叙事批评与语义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