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论》与《论衡》文章观辨析
2014-04-29韩中华
摘 要:李兆洛《骈体文钞》评《养生论》出自《论衡》。《养生论》和《论衡》都有“禀气”的基本哲学思想,却是名同实异。《养生论》在文章结构、行文风格上对《论衡》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骈体文钞》关于《养生论》出自《论衡》的评价体现了李兆洛“骈散合一”的文章理想。
关键词:《养生论》;《论衡》;《骈体文钞》;李兆洛
作者简介:韩中华(1990-),男,河南太康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2
李兆洛评嵇康《养生论》云:“此等文自《论衡》出,时有牙慧可取。”[1]王充《论衡》以“疾虚妄”、“求真美”的科学精神构建起以“命义”为根本的哲学世界,并由此批判“天人感应”、“王权神授”、“圣贤先知”及其附属的阴阳灾异之说等。嵇康《养生论》直论养生,在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意味。但是,李兆洛所说《养生论》出自《论衡》,应是指文章结构、气脉及艺术风格的相似,而在“禀气”的哲学认识上却是同名不同实。《养生论》“时有牙慧可取”在于其对《论衡》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以及与李兆洛对桐城派过分宗唐宋的批评有关。李兆洛对《养生论》的评价也体现了他“骈散合一”的文章理想。
一
嵇康《养生论》和王充《论衡》都是有“见事而作”的特点的,针对当时的虚妄的俗人言论及社会现象展开批驳。《养生论》通篇是讲“寿命”问题的,而《论衡》有《命禄篇》、《气寿篇》、《命义篇》等谈及“寿命”。嵇康、王充都把“寿命”问题归结为“禀气”,但他们所谓的“禀气”是不能类等的,这表现在他们对神仙、鬼神看法上的不同,又表现在寿命长短是否能够通过导气养性改变上。
《养生论》云:“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2]嵇康是肯定有神仙的存在的,并把神仙的特变认定为禀自然之气,不是学习能够获得的。《养生论》又云:“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3]嵇康认为用导气养性的方法是能够使人享尽天年的。王充是把人的富贵贫贱、寿命长短都归结为“禀气”,这个气是自然界所释放的,与嵇康所说自然之气等同。但是,《论衡·定鬼篇》云:“故凡世间所谓妖祥,所谓鬼神者,皆太阳之气为之也。太阳之气,天气也。天能生人之体,故能象人之容。夫人之所以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人之生也,阴、阳气具,故骨肉坚,精气盛。精气为知,骨肉为强,故精神言谈,形体固守。骨肉精神,合错相持,故能常见而不灭亡也。太阳之气,盛而无阴,故徒能为象,不能为形。无骨肉,有精气,故一见恍惚,辄复灭亡也。”[4]在王充看来,鬼神之气与人之禀气是不同的,鬼神并太阳阳气过盛以至于不能有形状,而人是禀阴阳之气的。嵇康说神仙是人们都没有见过,只存在于记载当中,那么其所谓的神仙必然不是人了,是禀阳气、阴气或是阴阳之气呢?嵇康说人通过导气养性可以达到类似神仙的境界,这是将神仙所禀之气与人所禀之气类同。嵇康、王充都认为气指自然物质,但是对人、神仙、鬼神所禀之气的认识却是不同的。这是嵇康、王充“禀气”论的第一点不同。
《论衡·无形篇》云:“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犹陶者用土为簋廉,冶者用铜为柈杅矣,器形已成,不可小大;人体已定,不可减增。用气为性,性成命定。体气与形骸相抱,生死与期节相须。形不可变化,命不可减加。”[5]在王充看来,人既然禀元气于天之后,寿命长短与形体变化都是一定的。(《论衡·无形篇》)然而,嵇康认为人的寿命长短是可以通过自身导气养性来改变的。这是他们“禀气”论的第二点不同。
嵇康、王充都认为人的寿命所禀之气为自然物质所施放的气,但是王充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在于人出生时“禀气”的厚薄,而嵇康认为人的寿命是可以通过导气养性来增加减少的,这是他们“禀气”论最大的不同。《论衡·自纪篇》云:“仕路隔绝,志穷无如。事有否然,身有利害。发白齿落,日月愈迈。俦伦弥索,鲜所恃赖。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历数冉冉,庚辛域际,虽惧终徂,愚犹沛沛,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6]王充經历一生的浮沉,到人生晚期要“养气自守”,似乎与嵇康所论“养生”相符了。
二
李兆洛将嵇康《养生论》归到“论类”,而《骈体文钞》亦有“驳议类”,可见《养生论》在李兆洛看来是立论文。王充《论衡》是明理的政论散文,其文体形态整体上是以驳论文为主的。我们通观《养生论》与《论衡》,《养生论》也是有驳论性质的,《养生论》与《论衡》在章法层面上是有共通之处的。不仅如此,它们在文章气脉、写作风格上亦有相似之处。
《养生论》和《论衡》都有推理与事实相结合的论述特点。《养生论》云:“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7]嵇康先总说世俗关于神仙、寿命的普遍认识以引起“养生”话题,紧接着就表明自己“导气养性”的核心观点,之后就是以举例佐证了。在《养生论》论述当中,可见对比论证,如论述食物的相对性表现、善于与不善于养生的表现,这样的对比利于论述道理清晰深刻。《论衡》当中这样的章法结构安排几乎篇篇皆有,不仅如此,《论衡》还有分层递进式的论辩方式。所以说,《养生论》在章法结构上是出自《论衡》的。
李兆洛评文特别注重“气”,如在“论类”评曹元首《六代论》“一气奔放”、陆士衡《五等论》“运思极密细,意极多,然亦以此累气”、庐子行《老生论》“亦绝交之流,而气已涉俗”,这里所谓“气”指文气。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8]在六朝时代,气论已趋成熟,李兆洛的以“气”作评是非常准确的。《养生论》也有文气,李兆洛说《养生论》“颓然自放”,《养生论》之气就是气平。《养生论》通篇讲“养生”,气平就是一种养生在文章中的体现。《论衡》的文气整体上是气悲,这缘于王充的人生不幸遭遇,更因为王充“疾虚妄”、“求真美”的科学精神。《论衡·自纪篇》方可见气平,《养生论》的气平大约出于此。
刘咸炘《推十书》云《养生论》:“似纵放不检而骨自存,叔夜之为人亦然。时有隽语,是其本色。此古人之‘文不斤斤于神气而惟重理实也。月峰日:质率而不失其华。养一日:此等文自《论衡》出,时有牙慧可取。 加诸子之幽词,人集家之缓体,此中尚可变化。[9]《养生论》论“养生”,文辞自然不能激烈、行文自然质朴,又是立论文,自然又特重明理。《论衡·自纪篇》云:“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10]在王充看来,能够指明理实,又没有虚妄之言就可以了,也不重视文辞的雕琢。所以,《论衡》显得宽博而质朴。《养生论》继承了《论衡》的质朴,但是却比《论衡》重视文辞的修饰。
三
李兆洛认为《养生论》出自《论衡》既缘于嵇康、王充“禀气”之论有相似之处、《养生论》与《论衡》文章结构、行文风格上有共通之处,又缘于李兆洛的文章观念。《骈体文钞》中李兆洛自序云:“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气奇而形偶,神奇而识偶。……故易六位而成章,相杂而迭用。文章之用,其尽于此乎!……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阴阳也。”[11]李兆洛以天地阴阳引入文章机密,要求作文要“骈散合一”。李兆洛《骈体文钞》收司马迁《报任安书》等更具有散体倾向的文章,其評语又多论及先唐之前之文,可见对文章“追本溯源”的《骈体文钞》体现了李兆洛的“骈散合一”的文章理想。
李兆洛《答庄卿珊》中说:“洛之意颇不满于今之古文家,但言宗唐、宋而不敢言宗两汉。所谓宗唐、宋者,又止宗其轻浅薄弱之作,一挑一剔,一含一咏,口牙小慧,谫陋庸词,稍可上口,已足标异。于是家家有集,人人著书。其于古未敢知,而于文则已难言之矣。”[12]他明确地表达了对“宗唐、宋”和“止宗其轻浅薄弱之作”的反对。这是作为阳湖古文派的李兆洛对桐城派以唐、宋为宗而过于讲究文章法度的批评,其论《养生论》“时有牙慧可取”不就是对宗唐、宋者“口牙小慧”的讽刺吗?
嵇康《养生论》有出自王充《论衡》的地方,主要在于“禀气”的“气”为自然一说及文本章法结构和行文风格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二者在“禀气”论上的名同实异及《养生论》在藻采方面对《论衡》的超越。《骈体文钞》评《养生论》出自《论衡》体现了李兆洛“骈散合一”的文章理想。
注释:
[1](清)李兆洛编,殷海国、殷海安校点:《骈体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1页。
[2](清)李兆洛编,殷海国、殷海安校点:《骈体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3](清)李兆洛编,殷海国、殷海安校点:《骈体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4]黄晖撰:《论衡校释》(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46页。
[5]黄晖撰:《论衡校释》(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页。
[6]黄晖撰:《论衡校释》(四),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08—1209页。
[7](清)李兆洛编,殷海国、殷海安校点:《骈体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1—322页。
[8](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13页。
[9]刘咸炘著:《推十书》(第二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42页。
[10]黄晖撰:《论衡校释》(四),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02页。
[11](清)李兆洛编,殷海国、殷海安校点:《骈体文钞·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清)李兆洛著:《养一斋文集》卷8《答庄卿珊》,载《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
参考文献:
[1](清)李兆洛编,殷海国、殷海安校点:《骈体文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黄晖撰:《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刘咸炘著:《推十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5](清)李兆洛著:《养一斋文集》[M],载《续修四库全书》集部[Z],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