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泥护花: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心理干预”的策略研究

2014-04-29欧阳礼珍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团结协作心理干预

欧阳礼珍

摘 要:“母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师爱,是教师的崇高之处。”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在农村经济逐步活跃的同时,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家长把子女送进城里学校就读,而留在我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到城里打工、经商去了,还有一小部分父母离异放任不管,从而出现留守孩子现象,造成留守孩子“行为规范严重失范、心里严重失衡、学习成绩偏后”等问题。针对现状,经过调查、研究、帮教,总结出了“五种实践培育策略”,根据不同留守孩子的心里特点和不同程度帮助他们铺设不同台阶,使他们拾级而上。用爱心点燃学生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他们在健康、活泼、快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美好心灵,对明天充满希望,并以积极态度奋发进取,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爱心传递;精神激励;团结协作;开启自信

一、研究的缘起

(一)从“一则周记”引发的思考

八年级(3)班小李在去年的一篇周记上写道:“……坐在窗前,仰望一群白鸽在天空中翱翔,心中叹息:鸽子呀,鸽子,你是多么的快乐!你没有考试,你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父亲的打骂,你成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真想变成你,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让头脑中的‘考试、分数的阴影永远都抹去!”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他心中的抑郁与困惑。原来这位学生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而父亲因生计常年在外打工,父亲打电话也只问问成绩,若成绩差就是一顿毒骂。有的任课老师还认为他已“不可救药了”,就把他排在最后面,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如果任其发展,那么他会变成什么样呢?

(二)从“乐观开朗变成闷闷不乐”引发的思考

有位初二女生李x,她乐观开朗,平日嘻嘻哈哈,人缘极好,可有一段时间她闷闷不乐,一声不响,作业马马虎虎,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连续找她谈话,可是她不是回避,就是低头不语,那个善言开朗的她荡然无存了。突然有一天她向我请假,说她奶奶病了,她得去医院照顾她,后来她还说“不想读书了”。我进行心理探源:像这样一位心地善良、性格开朗的女学生是什么使她产生弃学的念头?怎样才能让她开口说话?怎样做才能点亮她心灵的那一盏灯?

调查表明,2012年9月,本校在读的556名学生当中,共有留守学生53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9.5%。其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有7人,占1.3%,父母离异的有9人,占1.6%,父母一方亡故的有9人,占1.6%,父母双亡的有3人,占0.5%。

通过调查与了解还表明,目前学校、家庭、社会对这些留守孩子尚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关爱,特别是对这个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欠缺。于是,在2012年9月我校开展了对留守孩子的特殊研究。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1.留守孩子

这里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父母离异和父母一方或双方早逝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父母都不管的由祖辈或亲友教养的在校孩子。

2.心理干预

是指个体遇到心理挫折与危机的时候,采取第三者介入治疗分担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并引导重新正常生活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二)研究框架

花儿:是留守孩子,是最稳定最高的部分,是留守孩子的根本理念和希望。

绿叶:花儿再红,需要绿叶扶持。绿叶是:班主任、任课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同学,围绕花儿进行培植的重点部分。

培植:是帮助留守孩子健康发展中的合理较强部分,通过五种培育策略,使留守孩子改变自己不良行为和不稳定的健康心理,让他们拥有的天赋就像火花一样燃烧起来。

留守孩子培育策略基本框架图

三、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老师父母,爱生胜子”的“爱心传递”行动

一个个留守孩子来到学校,同吃共住,学习生活全在学校,他们脱离了温暖舒适的家庭,走进了学校大集体。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节奏、生活料理全部都要靠自己,而初中阶段的留守孩子还处在转型期,困难重重、困惑多多。作为老师应担负起“慈母”之任,爱生如子,爱生胜子,使他们获得如同家里一样的感觉。

例1.2011年开学不久,八年级(4)班的小张在周记中说道:“我是深夜水流里的小舟,任将我抛入漩涡,岸上沉睡的人们,听不到我的呼救,听不到……原来这位学生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父亲因生计在外打工,他学习态度很不认真,上课经常插嘴做小动作,站无姿、坐无相,有时还逃去上网。我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与他结成对子,悉心教育:“你没有失去母亲,我就是你的妈妈,全班同学就是你的兄弟姐妹。来吧,把手伸向我,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于是,我一有空就找他谈心,凡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就表扬他,去年在校运会上1500米跑步中,他得了第三名,我一知道就竖起大拇指说“行”。后来这位留守孩子开始变了,作业也认真很多了,行为习惯变好了,学习态度也认真起来了,从原来数学、英语只考50多分,到去年期末考试居然考了70多分,同时也告别了网吧。

通过面对面的心灵约会,采取多种形式和内容对留守孩子进行长期跟踪,从小事入手,去扭转、矫正他们的坏思想、坏习惯,用真爱去点亮那盏有困难的留守孩子的心灯,用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们。

(二)基于“人生引路,困難援助”的“精神激励”行动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在学习、生活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初中阶段的留守孩子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有时在困难的重压下,会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在人最困难的时期拉一把,有时能决定他一生的幸福。”

例2.我校原有一位名叫李x的初二女生,她乐观开朗,可她有一段时间闷闷不乐,一声不响,作业马马虎虎,问题出在哪儿呢?于是,我连续找她谈话,可是她不是回避,就是低头不语,那个善言开朗的女孩荡然无存了。突然有一天她向我请假,说她奶奶病了,她得去医院照顾她,后来她还说“不想读书了”。我知道这一切后,拉着她的手亲切地问:“你奶奶得了什么病,要不要紧?有什么困难跟我说,也许我能帮助你。”这时她才抬起了头,看着我的脸,忍不住哭了,慢慢道出了实情,原来她一家5口人,弟弟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爸爸之前不久在外打工给人家造房子时,不慎从楼上摔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妈妈为了生计,只好去广州打工。不幸的事又发生了,她奶奶也住进了医院。她感到自己生活一片黑暗,为了回报奶奶、父母亲,让弟弟读书,她不想再读书了。听了她的话,我感到自己身上的重担和责任。一方面,我表扬她对老师的信任,安慰她,引导她如何正确对待家庭的危机;另一方面,向学校反映情况,发动全校师生向小李伸出援助之手,许多同学主动与她结对,有的帮助补文化课,有的还利用双休日帮她家干家务活,终于使那个即将沉沦的女孩重新振作了精神,绽开了笑容。

学校应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孩子,给予困难帮助,进行人生引路,我校从去年起还开展了师与留守孩子“一帮一”活动,通过这个平台来激励他们的人生斗志,扶持他们走上人生正确的道路。

(三)基于“互助互学,共同成长”的“团结协作”行动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支“团结歌”是八年级(3)班的主题班歌,娓娓的歌声、铮铮的名言,用它来激励留守孩子。我们在留守孩子中开展“互助互学”“一对红”活动。这不仅能增强每个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而且对留守孩子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达到共同成长的教育理想。

例3.八年级(3)班小张,她别的功课都学得挺不错,只有英语基础不行,她的单词发音老出现“怪调”,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通过开展生与留守孩子“一对红”活动,同桌的小黄二话没说,就担任起了小张的课外辅导老师。从此,只要一有时间,小黄就教小张念英语单词,听英语磁带。她们常常为了某个音节的发音,而互相切磋发音方法,寻找正确的发音位置。一段时间下来,小张的英语进步很快,她的发音标准而流利,不仅这一对同学红了,而且令同学们大吃一惊,全班同学都红起来了,渐渐地被这个认真好学的女生感动了,形成了一个勤奋好学的班集体。

因此我们对留守孩子一是要营造良好的、融洽的学习情感氛围,人人平等,相互亲和,为她们的互助互学搭建迈开步子的平台。二是要帮助她们组好“对子”,促使他们共同成长。三是善抓小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四是加大成功教育,善于发现留守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向他竖起大拇指“行”,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基于“降低起点,放慢脚步”的“开启自信”行动

留守孩子是学校的弱势群体,也是最缺乏自信的群体。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自信是一个人的成功之本。”我们对这部分留守孩子,一方面,每学期定期召开2~3次代理家长会,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每周通一次电话,给予一次心灵约会,让他们配合并一起关心、教育留守孩子;另一方面,我们对留守孩子中学习有困难的,降低他们的起点,放慢他们的脚步,还要及时地发现和肯定留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哪怕是一点点,都要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多次的表扬、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再自卑,能扬起头走路,开启自信。

1.当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时,鼓励勇气

我曾采用降低起点的“赏识”教育方法来刺激一位留守孩子的内部动机,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邓某某,成绩很差,经常不交作业。一天我找他谈话时,他说:“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从小学到初中,经常受老师批评,从未受到表扬。不是站在走廊上,就是站在办公室里。”从那以后,我决定降低起点,以他的学习实际情况为起点来增强自信心,每次跟他談话只让他说说进步的地方,凡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优点,也“小题大做”,竖起手中的大拇指,“行”。这样多次夸张地鼓励他,他感受到自己有希望,能成功,因此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去年他还考上了普通高中。

2.当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时,激励其意志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的教师不管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总是给他们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成绩目标评定定位很高,若某些学生考得差或退步就讽刺挖苦,都是一些“笨蛋、木头、菩萨”等等,这样一步步把学生推向泥坑里。我认为教师对留守孩子要将教学步子适当减小、放慢,在教学内容上设计小步子,降低他们的认知跨度,使留守孩子在每一步中经过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对他们细微进步都要表扬和鼓励,经常只得十几分的学生,能得二十几分就该表扬,使他们体验到老师已“赏识”我了,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再慢慢地激励他们不断提高成绩。当然,我们对于基础较好的留守孩子,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出好的成绩,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做到少出现错误,并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

3.当学生产生失误时,抚慰其心灵

问题回答不出来叫学生“站”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醒之一,作业做错给学生打“X”,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的主要符号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激发学生好学习的愿望。”这句话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准则。为此,我不仅对留守孩子这样做,而且对所有学困生也一样做,把作业做错时打“X”改为“画红线”或“打问号”,问题答不出来,不让学生“站着”改“坐着”,鼓励学生有多种想法和答案,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轻易批评,引导他们自己领悟错误所在。实践证明,有了这份爱心,可以化解怨尤,化解烦恼。

(五)基于“平等引领,传递真话”的“解开心结”行动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给予信任和赞美;第二组放任自由;第三组给予批评和指责。经过一段时期,对他们进行测试发现,第一组进步最快,第二组有一些进步,而第三组无任何进步。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结合起来,要尊重留守孩子,平等引领、传递真话,才能解开他们心中的密码。

例4.有位姓陈留守孩子,她平时总是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从与她的几次交谈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有一天,她突然站起来说:“现在我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我一放学就到网上与他们聊天,我怎能成为某聊天室的红美眉呢?只要我发言,总是有很多人跟帖鼓励我。在网上被人欣赏的感觉真好,我还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心事向他们倾诉,近几天,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名叫‘天马的网友,我们很谈得来,正在想他长什么样,多大年龄,帅不帅?我特别想一睹天马真实的风采,因此,我每天都想上网,上课时我们聊天的情景都会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我真的无心读书了,老师也不来管我,父母也在外面打工忙得连电话都不打给我。”

针对这位留守女孩的思想和迷恋上网聊天的情形,若不及时引导,就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后果将不堪设想。一方面,我定期与小陈的爷爷奶奶和父母联系;另一方面,我提议与她交朋友并制定时间,我与她每周上网聊天一小时,给她讲了一些名人成长的故事和迷恋上网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和家人伤害等事例,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决定以学生的真实情感为主线,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我请了两位校友给小陈和全班同学讲他们的亲身经历,小陈在校友亲身经历的叙述下,慢慢地有所醒悟,并试着去尝试,一段时间之后,她高兴地告诉我:“心里轻松多了,考试出乎意料地好起来了!……下学期我有信心每门课进步10分。”接着我也每天说一句鼓励的话给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结果从升初中的100多名,到去年初二期终考已进入了38名,现在她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进军。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留守孩子,都要量身后再制定学生的成长方案,还要传递身边的故事,因为身边故事很容易入眼、入耳、入脑,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学有目标,追有标杆,从而使留守孩子改变他们的朦胧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四、实践的成效

(一)总结出了一个“为留守孩子点亮心灯”的公式

通过调查、研究和帮教,看到了一个个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习态度改变,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转型,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学习成绩进步,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我校老师用爱心换取了留守孩子的真诚,总结出了一个“为留守孩子点亮心灯”的公式:“失败-失望+希望+引路+赏识=成功。

(二)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与希望

从2012—2013年着手培育的53位留守孩子的帮教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守孩子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行为更加积极、思想更加先进、心理更加健康、态度更加端正。

(三)孕育出了三个有新意的教育理念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探索,我们总结出了转化留守孩子的基本规律,找到了“留守孩子”的基點和力点,并用爱去点燃每个留守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在这个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教育思考中孕育出了“无差生教育观、教育渐进观、共生发展观”三个有新意的教育理念。

(四)爱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品行

经过帮教,留守孩子的品德思想取得了普遍的进步,能按时打扫环境卫生,能自己洗衣服,能折叠被子,书本衣裤、鞋子、毛巾、牙杯等都能摆放整齐了。

(五)点燃了一个个即将泯灭的希望火种

教育家昆体良说:“让教师首先唤起自己对他的学生的父母般的感情。”我校教师用真心唤起了留守孩子对成功的希望。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做人上引导他们。通过师与生“一帮一”、生与生“一对红”的帮助和家长的支持、配合,用爱心呵护了他们的心灵,弥补了他们所缺乏的爱,消除了他们心理上的苦闷,克服了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很多留守孩子已与同龄人一起健康成长。我们帮教后再从留守孩子的“动机、意志、兴趣、性格、情感”五个方面的心理品质调查时,除三位不明显外,其他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五、后期研究方面

我校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干预”的策略研究,只是我们的一点尝试,面对新形势、新环境下的留守孩子,如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进一步有机组合、形成合力,多管齐下,这还有待于我们再去探索、去研究和不断地实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留守孩子之间架起一座心与心相通、情与情融合的桥梁。

(作者单位 浙江省建德市更楼初中)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团结协作心理干预
增强团队意识展现体育之美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唤醒倾听的耳朵,打开合作的心扉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浅谈科学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依托“雁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