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流程优化在心肌梗死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2014-04-29周立梅
周立梅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优化在心肌梗死急诊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收治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并以急诊科护理流程优化的时间为节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流程优化在心肌梗死急诊患者的抢救中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流程优化 心肌跟死 急诊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82-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病情重,常可危及生命,且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呈明显上升趋势[1]。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因此在急救的“时间窗 ”对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具有关键作用[2]。而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快速的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流程值得我们探讨。目前,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急诊科护理流程优化的时间为节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36例,有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范围45~71岁,平均年龄57.5±3.5岁;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间壁及广泛前壁28例、下后壁18例、高侧壁14例;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5例,有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范围44~70岁,平均年龄56.9±3.8岁;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0例、下后壁17例、高侧壁13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ISFC及WHO的相关规定;②患者无精神疾病,未昏迷;③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且排除脑中的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急诊科常规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急诊科优化后的心肌梗死护理方案如下。
1.3.1 建立领导小组,培训护理人员
根据医院已有的医疗资源,对急诊科进行高资历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选择优秀人员组成护理流程优化组,并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科室的护理制度。制定责任划分制度,采用专职护理模式,拟定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内容包括急诊分诊,出诊,抢救等内容,且每项内容有一名高资历护士负责监控;优化排班方式,根据每天患者数、护理工作量、难易程度增减上班时数,并保证每班都有至少1名高年资、高水平护理人员值班。
由流程优化小组组员接受院内急诊科、心脏内科及心胸外科的高水平专家的培训,包括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步骤、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并且需要通过院内组织的考核,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1.3.2 接诊优化
改变传统模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由120急救车送诊的患者,急救车随车护士要提前通知急诊分诊护士提前等待接诊,并迅速送至抢救室;自行就诊者由分诊护士及时送至抢救室,并提前通知医生做好准备。
1.3.3 分诊优化
实行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护士接诊患者后要立即开始出诊,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和初判,并做出危险评估。及时通知医生并入室即开展心电图检查。护士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處理。症状不典型者先到诊室由医生诊断后入抢救室。
1.3.4 救护流程优化
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出评估后要在2min内给予氧2~5L/min,在3min测量血压,5min内建立左下肢静脉通道,10min内护士做血压、心电图、采集血标本查血常规、心肌酶学、凝血系列、心肌标志物等,通过询问病史,结合心电图、心肌标志物检查以帮助医生确诊心肌梗死诊断。按照定时、定人、定位、定责的模式进行抢救。认真落实 “危机值”报告制度。
1.4 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等。满意度调查分为3个等级,即不满意、较满意、很满意,将较满意以上统计为满意,由患者家属填写并当场收回。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早期病死率高,且近些年的发病率正逐年递增,已成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若不及时得到相关救治,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规范、及时、有序、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护理流程,是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是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长期的预后的关键[3]。
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接诊优化,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前“120”护送和自行就诊者重症入抢救室,减少了挂号、等待医嘱、缴费等环节对患者病情的延误,确保了患者的安全[4]。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成立专门的优化小组,加强急诊护理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采用“四定”模式进行抢救能够提高医疗工作这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医生诊断治疗同步,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合理安排组合抢救操作,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至确诊救治的时间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流程优化在心肌梗死急诊患者的抢救中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菊兰.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8C): 130.
[2]吴新萍.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疗, 2013, 32(20): 146-148.
[3]王松玲, 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 2012(2): 101-102.
[4]陆剑嵘, 韦芳, 毛莉娟, 等. 绿色通道在急诊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实施[J]. 护理学杂志, 2007, 22(21): 22-23.
[5]程宝珍, 张小红, 牛娟.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5):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