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换血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2014-04-29王绍燕
王绍燕
【摘 要】目的:动态观察高胆红素症新生儿同步换血前中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疗法提供细胞免疫学基础理论。方法:采用间接荧光法和SP法,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换血中、换血后3个时段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与换血中、换血后比较,除了换血中CD8外,其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后各种免疫细胞的变化,证实了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是迅速的、科学的、临床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早期换血疗法充实了免疫学基础理论。
【关键词】T细胞亚群;NK细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同步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03-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严格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约有50%~75%患儿死于急性期,幸存者约有75%~90%留有听力、视觉、智能发育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换血治疗是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目前多采用同步换血治疗(即同时、同步由外周静脉注血,挠动脉或肱动脉抽血)【2、3】。本文笔者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新生儿科诊断为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70例进行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同时在换血治疗的前、中、后3个时段,分别检测血清胆红素变化及血液中免疫细胞水平的变化,皆在探讨换血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我院儿科诊断为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7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20例。胎龄(36+5)W,出生体重(2.886+0.709)kg; 早产118例,足月儿62例。黄疸原因:ABO血型不含溶血病40例,G-6-PD缺乏症18例,β-地中海盆血1例,感染性黄疸3例,早产儿8例。20例为高胆红素血症脑病警告期新生儿。所有患儿均行同步控血治疗,住院时间为5-8d,平均7.2d。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均超过342μmol/L,且主要为结合胆红素。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制定的换血标准【4】:(1)产前诊断基本明确而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肿大,心力衰竭者;(2)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且主要为结合胆红素者;(3)凡有早期核黄疸症状者,不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低,都要考虑换血因为核黄的发生与否,除与血清胆红素有关外,尚需考虑其他因素;(4)早产儿及前一胎病情严重者,尚需适当放宽换血指征。因为早产儿有较多促进核黄疸发生的因素。前一胎有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等病史者,此胎也往往也严重。生后数天也可考虑换血。
标本采集:每一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在换血前、中、后均抽脂动脉肝素抗凝血2ml,以备检测用。
1.2 方法
①常规检查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在换血前、换血中、换血后3个时段变化值;②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测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CD3、CD4、CD8细胞百分率。试剂由美国RD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操作;③自然杀伤细胞(NK16、NK57)的测定采用SP法(Biotin-Strdptarin-Peroxdase),试剂由美国RD有限公司提高,严格按照说明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检验数据均以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换血前、中后胆红素变化
70例患儿换血前、中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52.66%、52.25%,直接胆红素换血前、中、后无显著差异,见表1。
2.2 换血前、换血中、换血后3个时段T细胞亚群、NK细胞表达水平变化
7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中、后T细胞亚群、NK细胞比较,P均<0.01游离胆红素对脑细胞有毒性作用,血与脑游离胆红素梯度越高,则进入脑的量越多,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越高【5】。换血疗法可以换出85%~90%的致敏红细胞及降低循环中60%的胆红素抗体,因此,双倍量换血能迅速有效地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6】本組病人胆红素的换出率为52.66%,与文献报道的50%-60%的胆红素换出率相符合【2.7】。。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胆红素脑病的症状,经换血后胆红素脑病的症状消失,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提示换血能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但对已发生的脑损伤无逆转作用。因此,必须掌握换血的适应症,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尽早行换血术。同步换血可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换出致敏的红细胞,减轻溶血,从而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T细胞是不均一的群体,可根据表面分子及免疫功能分成不同的亚群。CD3细胞表达αβTCR占100%,而CD4、CD8细胞表达αβTCR占60%-65%。T细胞亚群具有识别抗原、细胞毒性作用,抑制T细胞作用。既有免疫调节作用,又有效应细胞作用【8】。而自然杀伤细胞NKCD16、NKCD57也是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参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9】。这些免疫细胞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前、中、后期3个时段的表达水平,我们进行了检测和相关性研究。
本资料显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与换血中、换血后各种免疫细胞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中高浓度胆红素可降低人体网关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并抑制细胞免疫功能【10】。具有毒性作用的间接胆红素抑制了患儿整体免疫功能。同时,胆红素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它通过启动活化Fas基因表达,导致淋巴细胞凋亡,使患儿免疫功能降低【11】。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浓度越高,其毒性对患儿T细胞亚群及NK细胞产生了免疫耐受,表达水平受到抑制,因此,临床表现为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量减少【12】本文证实了以上相关理论,同时也证实了胆红素不仅可损害新生儿的颅脑屏障及中枢神经系统,还可致患儿整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也是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易并发感染的理论基础。
同时,本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了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迅速的、科学的、临床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从表1、表2 中可以看出,高胆红素水平由换血前、换血中、换血后、血清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由换血前的高浓度水平迅速降低乃至恢复正常;各种细胞是由換血前低水平慢慢增高,乃至恢复正常。这是因为换血可及时有效地移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患儿血中胆红素血清浓度、防止核黄疸,及时纠正贫血,防止新生儿心力衰竭。
由此可见,同步换血疗法可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换出致敏红细胞,从而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换血后血气、电解质的内环境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同时换血疗法可提高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并可缩短疗程。笔者通过动态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的各种免疫细胞的变化,证实了高胆红素症新生儿换血治疗是迅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本研究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疗法充实了免疫学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 黄费祥,王君霞,戴永利,等.改良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间接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4):372-373.
[2] 卢锡胤.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创新研究,2007,4(15):56-57.
[3] 江凡,祝爱霞,蔡叶琴,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医学创新研究,2008,5(8):19-20.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第39期,184-187.
[5] 许积德.小儿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74.
[6] 杨横,黄尤国,余加林.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0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4,12(25):1338-1339.
[7] 高建慧,李德庚,黄东明,等.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换血前后血液内环境变化的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208-209.
[8] 吴希如,李万镇,主编。临床儿科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01-456.
[9] 诸福棠,胡亚美,江戴芳,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59-569.
[10] Kimmings AN.Inflammafory and immunolopic effects of obstrcuctive jaundice: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Jam-coll-surg,1995,181(6):567-568.
[11] 石晓枝,嵇黎婴.黄疸婴儿淋巴细胞凋亡及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误诊杂志,2002,2(6):820-822.
[12] 邹建话,祝爱霞,江凡,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T细胞亚群,NK细胞表达的研究[J],医学创新研究杂志,2007,4(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