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理念下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2017-01-07黄耿东
黄耿东
摘 要艺术学科是美育的必修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艺术学科为主线阐明艺术教育改革要强化与素质教育同步,重构素质教育价值观,摆脱重“技能知识、传统讲授、知识目标、技巧训练、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向新的艺术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同步 强化
艺术教育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课改十多年来,国家的教育法规、新课程改革,以及2014年正式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都突出了素质教育这个重大问题[1],对重构素质教育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经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来讲,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艺术教育还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重讲授轻探究,忽略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品质的培养,课程教育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弊病。所有这些均背离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目标,限制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如何让艺术教育真正实现与素质教育发展同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
一、由重“技能知识”向重“知识+素养”转变
当今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师仍然过分强调技能知识的掌握,以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艺术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艺术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些素质在信息时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形成教师素质教育观的重要基础。传统艺术教育的不足,使得我们对艺术教学一些观念无法更新,未能真正与素质教育接轨。过去有些学校把美术、体育、音乐归为小三门,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受到冷落,这也是影响艺术素质教育观念确立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艺术教学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而时代对艺术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形势的紧迫性、危机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学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不能只重视基本技能训练,而要在学好基本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终身必备的“艺术素养”,诸如对艺术创作方法与过程的了解、懂得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艺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因而艺术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对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有基本了解,能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对视觉、听觉现象和艺术作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才是艺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根本所在。
二、由重“传统讲授”向重“信息资源”转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高科技信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面前,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现有的艺术学科的教学方法方式与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今捧着书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陈旧的教学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注重信息化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因此,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艺术教学中,更有助于突破常规的艺术教学模式。如讲“美术作品中的线”一课,如果在新课的引入时,直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范图,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够集中,而笔者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内容,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则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导入新课时,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了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山水画”,全画是用一种抽象的、流畅自如的线来描绘祖国的美丽河山,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这幅画作新课导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线作为美术的基本语言”也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此画一用多媒体放映,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在这幅画上,通过提问与启发,大多数同学都明白了线是美术的艺术语言。接着又用多媒体显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的代表作品《女人像》和他的美术创作经历,他的作品是东西方风格相容的典型。此画一出现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线不仅是中国画造型的原则,也是西方绘画所离不开的艺术语言。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当线孤立存在的时候,它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跟整体形象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功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衡量一个教师自身艺术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虽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给现代教育带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但是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而是要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把它恰当地与艺术教学结合在一起,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由重“知识目标”向重“思维品质”倾斜
传统的艺术教学学习方式侧重于从知识目标出发,突出学生的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思维素质的发展和创造性学习目标的追求,因而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艺术创造上人云亦云,在学习中只会重复前人的轨迹,思想的流露单调僵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提升。而现代素质教育则完全不同,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心灵中潜在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美术学科的教学,首先,要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中应以写生、创作设计为主,给写生和创作设计中学生能获取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实践的兴趣。其次,要把学生培养得有学习个性,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会进行自我创新,主动提出问题,甚至互相争论,在争论探讨中提出新的观点,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如在讲“生活与设计”这一节时,给学生讲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笔者提出“你喜欢生活中的哪些工艺设计?生活中的哪些工艺设计存在着什么问题?假如我是设计者该如何设计?”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说:“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产品都存在着缺陷,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手机在充电中发生爆炸伤害到自己的报道,我希望手机的充电器和手机电池要有所改进,最好是设计一款能自动检测不合格充电器的手机,一旦手机检测到不合格充电器会自动报警。”有的同学说:“在智能硬件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生活能接触到更多的智能产品,我们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更先进的诸如智能生活厨房、智能电视、智能手机、智能眼镜、智能自行车和智能电冰箱等智能家居生活用品,它们的外观设计视觉冲击效果应强烈,要更绿色、时尚、环保,更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要求。”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虽然他们的想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可以使他们冲破原有框框的局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其艺术创造的潜能。
四、由重“技巧训练”向重“美感教育”迁移
长期以来,尽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有些教师仍然重视学生的纯技巧教育,进行大量的技能技巧训练,以适应现今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这种教学观往往导致学生应试能力强,而艺术综合素质薄弱,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在美的感受力这一环节相当薄弱,很多学生在课上和平常都不会审美,审美能力缺失。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能够通过审美活动,把欣赏者带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对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首先,要着力设置一种欣赏的良好艺术气氛,使学生自然沉浸在美的殿堂里,感受美的愉悦。如组织学生欣赏美术名作,观看美术展览或美术欣赏视频,学生回校后写欣赏心得。在西方欧洲的一些国家,中小学生是可以随时到美术馆参观美术原作,或到歌剧院现场观赏音乐演奏的,观看原作和亲临剧场欣赏与看印刷品和听录音的效果和感觉大不一样。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审美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分清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如外国美术、音乐作品方面学生要了解什么是古典派、现代派、印象派、抽象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等等;中国画作品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懂得中国画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什么是水墨画、文人画、白描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工笔画和写意画等。学生要明白艺术流派指的是在中外艺术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学习了基本方法之后对内容进行理解、体验,达到对艺术作品内蕴的领悟。
再次,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发表对艺术感受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欣赏时可以让学生说美在什么地方,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先不看有关分析作品的简介,而先讨论作品的形式、内容、创作意图、主题思想,让学生进行美的体验。此外,在美术创作上我们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的素材进行创作,从中感悟美不仅存在于美术作品中,生活处处皆是美,万物均是我们审美的对象。
五、由重“学科本位”向重“人文境界”提升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素质、陶冶情操为宗旨的基础教育[2]。而随着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教育方针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明确回答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学校的美术课不单只是绘画知识、技能的教授,而更多具有了人文的性质[3],音乐课也一样。因此,在艺术教学中我们应摆脱学科本位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艺术课程给他们介绍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优秀成果,引导他们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具有社会人所必须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等综合素养。首先,应当用艺术的发展史进行爱国教育。如: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中国的建筑艺术则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成就,用这些史实可以激发起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其次,将艺术家的爱国实例融于艺术作品欣赏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他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并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对动员民众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抗战期间将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国难,他的《群马图》以写意的形式,寓意国民的觉醒,寄托了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现代著名画家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再次,我们要利用校本课程开设富有人文性的艺术综合实践课程。如笔者经常组织参与艺术校本课程的学生利用漫画、卡通、剪纸、版画、素描、装饰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最后,可以根据艺术学科的特点通过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培养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寓人文理念于艺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符合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艺术教育中,要补足素质教育这块短板,我们要始终把握“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瞄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总目标,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克服以往重“术”轻“美”的偏向,摆正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大胆改进陈旧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以发展学生艺术学科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让艺术课程渗透着有利于塑造一代新人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不仅认识美、向往美、发现美,而且能够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李建成.试译走出素质教育误区的解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7).
[2] 刘艳.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J].新课程,2010(12).
[3] 段鹏.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5).【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