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
2014-04-29谭福
谭福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从教学观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开发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高职体育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高职 体育课堂 教学创新
一、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又称“三段式”, 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调查中可知: 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形式
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教师主要采用“注入式”, 即教师从主观愿望和经验出发,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练习, 产生错误动作后, 教师给予纠正, 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由教师给予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地位, 许多学生在课外生气勃勃, 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 甚至出现厌课、逃课现象, 由此可见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
(一)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树立起“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都应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完善,让学生把体育作为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能参与到体育中来,能欣赏和享受体育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时,不仅要把目标放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上,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在体育中体验运动的快乐,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让体育运动融入他们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职体育教师应改变以往思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够自觉主动的去进行体育运动,从根本上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的爱好、习惯、体质都不一样。高职体育课程应从他们的需求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课程,从而体现出个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所以,设置体育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要因材施教,为他们以后步入职业生涯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教学内容和材料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对于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吸引力,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所用。例如,在武術课程中,学生对于套路技术动作觉得不适用,而且反复练习枯燥无聊,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对打环节,让学生更深理解套路技术动作的深层含义。其次,投其所好,充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自我。简言之就是通过调查统计出每一位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然后再教学里面增加相对应的锻炼设施。
(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意开发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展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图解观察法,在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学与教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 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此外,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四)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通过不同方式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第一,教师可以采取比赛教学的方式。体育是一种竞技性比较强的学科,比赛教学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技能。例如在足球比赛中,教师将学生分组或者是开展几个班级之间的联合赛,让学生自己进行位置分配、方案确定,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组织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等,这就将体育教学与职业教学,进行有效的统一,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游戏教学。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玩、爱玩心,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选择教学方式,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体育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延伸到职业教学中,增强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例如可以开展看图说话,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各种体育比赛项目,让学生尽可能说出相关知识。
(五)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以往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结果性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很难与《高职体育教学大纲》所提出的五个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体育课程的评价要淡化学生的运动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可采用结果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办法。体育成绩的评定既要看学期结束的体育技能、技术的测试成绩,也看学生的课堂、课下的学习、练习态度,从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素质、学习态度、进步幅度以及行为、情感、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即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注重对学生进步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动机、欲望、能力、态度以及形成过程的评价。同时,体育考核也要创新,如在武术、舞蹈类项目考试时,既考察规定套路,也考察学生的创造能力,考察自编套路的创编和技术能力;篮球、足球等考察战术能力时,也加入战术创新能力部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使学生找到成功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毛景宇.体育俱乐部概念在高职体育中的衍生与发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23-25.
[2]何建东. 我国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8-23.
[3]王欢.高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问题研究[J].科学导刊,2012(1):19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