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中小学的非正式教育功能
2014-04-29付森
付森
摘 要 自出生之时起,每个个体就开始了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历程。在个人的发展中,教育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正式教育即学校教育过于重视具有应试倾向的教育,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的非正式教育活动发挥自身的功能,同正式教育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 非正式教育 全面发展 补充作用
在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教育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但由于农村地区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就形成了对学校教育的一种盲目信任,而忽视了非正式教育,甚而根本认识不到非正式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地区中小学非正式教育功能的剖析,能够正确认识农村地区中小学的非正式教育,促进其功能的发挥。
一、关于人的发展
关于人的本质,从古至今,不同领域、不同年代的学者都从各自的方面来谈论人的本质,虽然这些看法都从不同方面认识到了人的本质特征,但是也决定了这些看法的片面性。人的本质是复杂多样的,其所显现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虽然人的本质是多维度的,但是显然,人之所以成为人,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群体性、社会性,同时,人的生物性则是社会性的基础,也不容忽视。所以,总的来说,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存在物。
虽然人也是自然生物体,具有生物的一般特征,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人作为生物体与动物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动物的生理构造和机体组织是特定化的,而人是未特定化的。所谓人的未特定化是指人的活动器官在构造和机能上并不是具有专门化的功能,而具有发展的特征和性质。人的未特定化,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它减弱了人的生存能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留下了不确定性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的未特定化以及可塑性就要求每个人都需要发展自身的能力来适应社会生活。每个个体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个发展过程要求现实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一般来说,人的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条件即生物遗传因素;外在条件即个体生活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人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各种人类活动包括社会劳动、教育、交往等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前的社会尤其强调全面发展,即培养人的肌体、思维、精神意识、道德品格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个体的生物机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升、心理素质和情感的不断拓展。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化不断推进。个体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规范和行为准则,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过程。教育方式、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等都影响着受教育者即人的发展。通过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培养个人的思维能力、交往能力、道德品格等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要想达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二、非正式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教育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着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正式教育又包含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向受教育者提供的具有明确目标和规定性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正规教育要求特定的教育条件以及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标准化的特点。
非正规教育是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之外进行的针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非正规教育虽然具有部分正规教育的特点,但是又达不到正规教育的要求和条件。非正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教学形式上和教育方法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元选择性,但又不同于正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成为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
非正式教育是指个体在正式教育之外,通过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提高、修养提升的活动过程。非正式教育活动与正式教育不同,没有特定的教育内容、教育者、教育地点和教育方式。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中,通过传媒、社会交往等信息获取渠道获取各种信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让自己获得了教育。非正式教育的特点是灵活性、广泛性和自觉性。
农村中小学非正式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由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处于成长过程中,自身独立能力不足,处于长辈的监护下。同时,农村地区的非正式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相对贫乏。所以,根据上述非正式教育的定义,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非正式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主要由青少年的长辈担任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施加影响。每个人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受到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种是自然游戏群体教育,青少年通过自发结成的游戏群体获得教育,在游戏群体内互相影响,得到自我成长。自然游戏群体是指非成人组织或参加的由在同一游戏空间范围内活动的数个青少年从共同的兴趣和愿望出发自发聚集起来形成的游戏群体。在农村地区,主要是居住在同一村落自然体的青少年容易结成自然游戏群体。在自然游戏群体中,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青少年形成一种同伴关系,对于他们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中小学非正式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以品格教育为指向的,带有部分知识教育。在农村地区,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青少年从父母或者游戏群体中接受的非正式教育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教育方面,而知识教育方面,获益不多。
三、农村中小学非正式教育的功能
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正式教育非常有利于农村青少年获取知识,开拓眼界,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由于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病,限制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使得发挥农村地区的非正式教育的功能成为了必然选择。
(一)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非正式教育的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马克思很早就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个性和素质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只有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摆脱工业社会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状态。而当下我国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强调每个个体在自身的素质和个性方面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主要包括“身”、“心”两方面。农村中小学的正式教育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注重“心”这一方面的智力发育和知识积累,其他方面有所忽视。农村青少年的非正式教育中主要是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来实现的。青少年主要有两种交往关系:一是与父母长辈等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龄人的交往。在与父母和家人交往的过程中,父母和家人会不断的教授孩子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同时制定一些奖惩措施以便青少年习得这些规范。那么,在父母长期的灌输和家庭熏陶下,青少年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逐渐接受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之后,通过青少年自己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观察在生活中不断的验证这些规范,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在自然游戏群体中的互动过程中,青少年可以通过验证习得的行为规范和向同伴学习的方式拓展自己的交往能力,同时,在群体活动中,可以让青少年去除自我中心,学会和同伴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村非正式教育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农村中小学的青少年在学校以外,普遍的都要参加家中的农业生产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习农业知识,增强农业技能,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能。所以,若缺失了非正式教育,那么,农村中的青少年就只能在学校里面成为学习机器,更加远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对中小学正式教育具有补充作用。目前,正式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虽然正式教育具有很多优点,却也存在缺陷,而非正式教育可以与正式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動,弥补正式教育的不足,有利于正式教育功能的发挥。农村中小学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青少年,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的中小学正式教育却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尤其是在现代中国,它的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升学率,所以学校长期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虽然国家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在考核制度仍旧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恐怕很难得到有效的改变。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正式教育的另一缺陷是极有可能与现实脱轨,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农村生活的契合度很低,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诸如此类的抱怨:“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差太远”,“书本上的东西太过于空洞”等等。而非正式教育则与现实联系得相当紧密,它以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来教育身处其中的每一个行动者。农村中小学非正式教育能促使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之外通过培养各种兴趣、参加各种活动获得或领会到生活的乐趣,摆脱知识海洋的困扰,从而把他们从读死书、死读书的狭隘围墙内解放出来。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正式教育的结果。有鉴于此,农村中小学的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互补,若忽视了非正式教育的重要性,则很难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限制学校教育的功能的实现。
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尤其强调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充足的人才资源。只有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农村现代化,这就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使命和作用提出了更加突出的要求。而当前作为人才成长的主要方式的正式教育存在着不少弊病,而非正式教育则很好的弥补了正式教育的不足,当然,非正式教育同样存在缺点,所以,只有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扩大的教育需求,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2]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贺飞.非正式教育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J].滁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闻书玲.浅谈非正式教育的功能[J].黑河学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