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2014-04-29高擎擎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

高擎擎

摘 要: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不仅在制度的改革上为唐朝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它存在的短短三十八年之中,社会经济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隋朝在经济领域进行的改革对其“国计之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隋朝;富足;经济;改革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

隋祚短暂,但是它的富有程度令世人咋舌。史书中有关隋代仓库丰盈情况的记载不一而足,我们于此便可管窥隋朝之富足。《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十二年(592),“库藏皆满”[1],开皇十七年(597),更是“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2]。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3]。库藏之多,前所未有。马端临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4]王夫之亦称:“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也。”[5]以上这些记载和评说,虽不免有溢美的地方,但整体来看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吕思勉把隋朝富足的原因归功于隋文帝的节俭政治,称:“(隋文帝)勤政爱民,则实出天性,俭德尤古今所无,故其时国计之富亦冠绝古今焉。”[6]笔者以为节俭政治固然能杜绝官吏对国家财产的贪污盗窃,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却不是主要的原因。隋朝快速致富的原因在于隋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

一、均田制的继承与改革

隋朝继续推行北魏时期所创立的均田制,《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云:“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7]隋朝均田令颁布后,为了调整土地占有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对田制亦进行了多次改革。开皇元年(581),废除丁牛受田的规定,这是调节土地分配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当时耕牛主要存在于豪强世族手中,自耕农家中鲜有耕牛,废除丁牛受田就相当于剥夺豪强世族受田的部分权利,从而使更多的田地转向农民手中。

另一方面,隋朝继承了北周创立的府兵制并对其加以改革,由原来的兵农分离变为兵农合一,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开皇十年(590),增加了军人受田,《隋书》卷二《高祖纪》云:“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8]这样府兵就和农民一样,和平时期能够从事农业生产了。军人受田相当于扩大了农民的受田面,自然也会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

二、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

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政府采取了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的措施。隋朝征收“口赋”,即人头税,要扩大财政收入,必须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户口隐漏情况进行全面的整顿。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开始进行全国性的括户。史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9]此次括户,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核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办罪。通过核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上输籍之法。《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载:“高颎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10]输籍定样是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隋代的括户执行严格,进展顺利,国家户口因此大增,财政收入也随之迅速增长。这两项措施是隋朝达到“国计之富”最根本的原因,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三、健全仓廪制度

隋朝进一步健全完善仓廪制度,在常平仓的基础上又增置了义仓,加强了财富的积蓄。常平仓的主要作用是平抑物价,在粮价低的时候,政府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存之于仓廪,在粮价高的时候,则适当降低粮价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云:“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少食之人,莫不丰足。”[11]常平仓不仅能够赈灾,更重要的是为了平抑物价,稳定经济秩序。

朝廷为备荒则专置義仓,隋文帝在开皇五年(585)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和常平仓不同,不存在买卖关系,义仓积粟一般出于自愿,富户每家至多出一石,贫户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亦可不纳粮。无灾荒时,农民有能力负担起义仓积粟,一旦灾害来临,朝廷优先支出义仓存粮,无形中减轻了国家财政压力。

综上所述,隋朝“国计之富”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主要是隋政府从经济领域进行的改革所造成的有利局面。我们惊叹于隋朝空前繁荣的经济现象的同时,不能忽略隐藏在背后的起关键作用的改革因素。

注释:

[1][唐] 魏征:《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2页

[2]《隋书》卷二四《食货志》,第672页

[3][唐] 吴兢:《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66页

[4][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国用考一》

[5][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炀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55页

[6]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第一章《隋室兴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7]《隋书》卷二四《食货志》,第680页

[8]《隋书》卷二《高祖纪》,第35页

[9]《隋书》卷二四《食货志》,第681页

[10]《隋书》卷二四《食货志》,第681页

[11]《隋书》卷二四《食货志》,第684页

参考文献:

[1][唐] 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2][唐] 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

[4][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

[5]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