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差异

2014-04-29孙甜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伦理观仁爱权利

摘 要:这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民族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和误区。本文试图以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念差异为出发点,从中西方传统价哲学和价值观念中溯源,为创造一种适应新世纪需求的文化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伦理观;仁爱;权利

作者简介:孙甜(1982.8-),性别:女,籍贯:四川自贡,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2

近年来,反映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念差异的影片颇受追捧,如《刮痧》、《推手》、《喜宴》等,在国际上屡屡获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番关于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念差异的争论。这些电影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民族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和误区。本文试图以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念差异为出发点,从中西方传统价哲学和价值观念中溯源,为创造一种适应新世纪需求的文化体系提供参考。

一、比较文化差异的原则

我们在对任何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抱定这样一条宗旨:即中西方文化只有特质上的差异,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中西方文化都是优长与缺失并存,倘若能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则能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交汇提供良好的文化背景条件。其实,从近代开始,中西方文化的打造以及影响人民群众文化心理的程度,都是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互补所产生的。无论是在何种文化体系中,精华以及糟粕都是非常繁琐地交汇在一起。要建立一种满足新时代需要的文化体系,就要善于在对本国优秀文化进行弘扬,而且要摒弃文化糟粕;在学习以及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时,必须要将目光放远,同时还要保持高度的警觉,铲除那些会对民众精神产生不良影响的垃圾。中华文化是从五千年来我们祖先的土地上慢慢发展起来的,同时我国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性格就是中华文化,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探求传统文化的不竭源泉。我们要顺应时代需求,敢于向民族文化中存在的痼疾开刀,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力推广和弘扬,大量吸收全球各国的优秀文化,构建一种适用于中国的同时又能和世界接轨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家庭伦理观的根源

自古以來,儒家哲学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基础,一直占据着中国哲学的主流地位。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爱思想。仁爱思想包含深刻的人性意识和丰富的社会观念,它的基础是对人性的突出和尊重。孟子认为:人(社会属性的人)与禽兽(自然属性的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伦”关系,即人的社会属性。仁爱思想突显的是人性的正面,而且产生了道德精神。作为维持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纽带,仁爱是从孝悌这种最常见的人伦感情中产生的。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尽心上》亦有云:“亲亲,仁也”。父母兄弟是人类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仁爱作为人性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孝悌一方面有非常鲜明的自然血缘特点,另一方面又在亲情中体现出人文特点。仁爱理念提倡的是,人最先要爱自己的亲人,但并不能停止于此,必须推己及人。一个人要想对他人施舍爱,就必须具有最基本的人伦感情,即孝悌。把仁爱的内涵向外延展,即表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国2500多年的历史中,仁爱理念都是民众文化生活的根本原则。但由于这种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人伦的基础上,以情感为判断标准,所以在评判事物时都没有遵守原则,而是以人际关系为依据,就怕侵犯到和自己关系好的人。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们民主思想薄弱、以情感为法则、没有树立法律观念,长时间以来产生一种法律作用不强、一味感情用事的局面,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

忽视自我只注重整体是我国传统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封建制度在我国沿用了很久,因此我们的先民长时间被约束在土地上,也就产生了重家庭、不愿远离家庭的情怀。家国一体方式就是其社会结构,构成国家的单位就是家庭,国也是各种家庭的集合。人情、人伦以及人缘的结合,让个体变成网络上的小分支,要想实现个体价值,就必须依赖着群体价值的实现。我国民众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就是血缘,然后才是君臣和友情;在这些群体中,个人基本没有自我空间,仅是一个依赖着其他物体的分子,每个人都是其所属关系的派生物。

三、西方家庭伦理观产生的源泉

重视自我以及个人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基本取向。雅典民主制于公元前6世纪在确保城邦利益不受损害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个人的作用。因为工商航海是西方民族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就明确了其生活方式无法长时间保持聚足式的生活,也就造成血缘纽带越来越松散。社会在多次变革之后,血缘性的民族和宗族本位分别被地域性的国家和个人本位所取代。个体的基本角色从家族成员转变成了社会公民。国家政治机制确定的法律关系变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从而取代了以血缘为核心的人伦关系。西方文化在规定人的时候,是将它置于和自然相对立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个体和他人是相互独立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诚然,崇尚自我的价值对形成独立的人格有很大帮助。这种人格能更好地将自我进行表达,真实、坦诚,信奉凭借个人能力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工具以及方式实现个人价值。崇尚自我的价值观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开放的个性,但其缺陷也非常明显。它让人变成相互独立、没有任何互动的个人,人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它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确保了政治秩序不被打乱,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很多社会精神病态,个人异化为获得更多利益的工具,失去了人的生活意义,造成各种精神危机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西方的责任和义务非常类似,都包含“道德所规定的职责”的意思。例如,duty这个英语单词,它最初的意思是偿还欠下的债务,是在拉丁文due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债主有权利索要债务,欠债者也必须按时归还债务,所以due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应得权益,duty也具有强行性的意思,而且对应于权利这个词语。上文提到过,我国文化的责任思想一般只重视人伦角色责任的承担,并没有要求权利。而西方的责任思想包括权利对应于义务的思想。西方人和中国人的责任思想分别反映在职份角色和人伦关系中。血缘性是我国的一大特点,所以中国人很少有享受到权利的待遇,只有尽心尽力履行义务的份。所以我国民众在伦理关系上的平等仅是义务上的平等,而不是权力上的平等。义务之间的对等性可以反映出权利合一的无对等性。西方人在履行职责的时候都会要求享受同等的权利,这和西方的国情以及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四、结论

通过上文从中西方传统价哲学和价值观念中追溯家庭伦理的根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并无优劣之分,只有特质上的差异,中西方文化都是优长与缺失并存。中国的家庭伦理观以仁爱为核心,重整体而轻自我;西方的家庭伦理则观崇尚个人与自我。跨文化交际所做的应该基于对我国优秀文化的大力弘扬,学习以及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从而找出一条可以解决不足、避免缺陷以及融合中西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慕旗娟.浅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构建——基于中西方个人与家庭伦理观的对比[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8):21-22.

[2]李成,张芳梅.从《饮食男女》看中西文化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43-44.

[3]潘会贤.中西方家庭伦理比较研究[J],黑河学刊.2009,(1):57-58.

[4]陈爱华.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

[5]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1):32-34.

猜你喜欢

伦理观仁爱权利
我们的权利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权利套装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
爱一个人
探析《佛教格言》中的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