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研究

2014-04-29江朝飞

2014年31期
关键词: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财政政策

江朝飞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扩大开放力度,奉行邓小平“让小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共同富裕”的办法,大力促成沿海经济特区以及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却相对忽视了中小乡镇的发展。这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就在于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首先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一体化概念进行论述,然后对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财政政策;财政效果

一、相关概念

城乡收入差距指由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城市居民收入与乡镇居民收入在增长率、绝对差、均数等指标的综合差额。并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側面体现。城乡一体化指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突破地区封锁、城乡文化的限制,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无条件通用,生产结构平衡,生产力合理发展,城乡差别基本没有的动态、长期的过程,是向往人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化,保障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等同的生活水平与公民权利,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过程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1.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额始终在扩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的209.8元到2012年的19648.1元,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为209.8元,2012年扩大到19648.1元。进入20世纪后直到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8284.7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663.2元,甚至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量的一半。2011-2012年度的增长率突然增加,增长率为32%,比往年较稳定的增长率12%多了20个百分点。从这些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正在以较为稳定的比率不断拉大,并且该变化在最近几年正变得更为剧烈。

2. 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据统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从1978年开始不断缩小,持续至80年代中期开始扩大。增大的趋势保持了10年后于90年代中期再一次缩小,1998年又一次扩大。2003年达到顶峰后稍微回落后又一次上升在2007年达到了所有年度的最高峰。再之后开始逐渐的缩减,整体呈现出“多升多降,起伏波动”的态势。1995年左右波动幅度较大,1998年后趋于平缓。2007年达到3.33是1978年以来所有年度的最高峰。如果再算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价值及各种福利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之比将在8:1左右。

3.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并不明显。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两者的收入增长率比几乎呈同步变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的时期正对应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的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的时期也正对应着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的时期。举例说明,2005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为1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为10.8%,城市比农村多了0.2%;可是在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为11.3,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为14.9%,明显可以看出二者同步变动的特点。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反之亦然。

三、我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关于公共设施投入的财政政策选择

1.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为减轻农民负担、使乡村孩子拥有与城里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会因生活的艰难而扼杀孩子上学的梦想,应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重新划分农村义务教育服务的事权。进一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可以将农村义务教育支出规划为由中央、县省三级财政来共同负担,强化省一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村教育负担由原来的乡镇和农民负担升级到由更高层次的政府来负担。同时调整财政支出政策走向,加大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性支付力度。另外,可以开辟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譬如取消教育税附加,开征教育税,向广大社会各个阶层征收的教育税专款专用到农村义务教育中来。

2. 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首先要提升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教育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其次,优化教育支出的结构,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下使资金向农村倾斜,努力扩大农村教育在财政教育方向支出所占的份额。优化资金使用的方式,依据不同类型与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相对应的财政政策,尽量做到“不白花一分钱,不耽误一件事”。

3. 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比重。政府应反省过去改革过程中过分市场化的做法,重新规范其在提供医疗卫生上的集体责任,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比重。国家拨付的卫生经费需要向偏远、贫困、中西部农村等地区倾斜,使这些地区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

4.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产品供给。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供给。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大对各种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农村地方病的防治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生实行补助的力度。

5.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为要害,确定基层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6. 进一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方法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补贴的形式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要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还要合理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责。

(二)关于改善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1. 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亲眷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当前,我国的户籍制度正在通过向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过度的方法逐步取代原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来使城乡居民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并且可以享受相同的就业机会。政府应健全其社会保障制度,为进城务工人员(或已落户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公共安全、子女义务教育服务等基本的公共服务。

2.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重点用于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显著改善农村生产。基础设施项目的生活条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投资研究,减灾建设,气象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产前,产后服务;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额外仓储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储备制度。

3. 在继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在《教育法》的框架下,投入专项资金兴办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养殖、种植、机械自动化、农机修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组织青壮年农民集体学习农业专业知识,为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税制改革

1. 制定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的流转税制。首先,对农产品的销售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完善流转税制;其次规定免征额,使收入低的农民无需缴纳增值税;最后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可将部分特殊的农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2. 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农业所得税制。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用农业所得税来实现对农业的调节农业经济因为农业所得税具有公平税负、调节收入、操作规范的优点。因此,我国可以参考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统一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个人所得税制。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

1. 合理界定县乡财政的事权和财权。重新划分县乡两级财政的财权。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框架下再次明晰分税制,设立明确规定对国家财政拨付的款项进行细化,各款项的使用加强监督严防挪用。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杜绝滥用职权等问题,完善相关规定。

2. 建立科学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力度。根据转移支付的目标,优化转移支付形式。完善省以下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与转移支付配套的各方面法律制度,努力采用“因素法”来分配转移支付资金的额度,争取早日形成有效的监督监管体制。

3. 减少政府级次。简政放权,精简政府机构,将权利下放。裁剪夯余的政府级次,提高办事效率,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杜绝权利交叠。(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财政政策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考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