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语文教学中尽情绽放
2014-04-29陈建全
陈建全
语文是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用教材中的美、生活中的美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事物的熏陶下,建筑起美的心理结构,提升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语文世界的美的形式和内容
(一)美的形式
1.语言
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其形象性、韵律美都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作品。无论在形象感知上,还是在诵读体味上,均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语文的教学语言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如叙述时,娓娓动人;描写时,绘声绘色;说明时,简洁平实;议论时,严密有力;抒情时,真挚自然。
2.色彩
文学作品的作者会调动艺术手段,运用绘画技法,使文章带有鲜明的色彩。如在《荷塘月色》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就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诗中有画”的古诗佳作亦不胜枚举,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品的感情色彩也是其魅力之所在,或赞扬、或批评、或劝诫、或讽刺,这种色彩是很容易被读者捕捉到的。
3.風格
现行语文教材的文章或雅致,如《胡同文化》;或沉郁,如鲁迅的文章;或隽永,如《荷花淀》;或清丽,如《故都的秋》。古典诗词的风格也是绮丽多彩的,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平淡质朴,有的婉约含蓄,有的豪放明快。
(二)美的内容
1.形象
形象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出的情景或人物。如《雨中登泰山》中形态可掬的泰山石,《荷塘月色》中朦胧绮丽的月下荷塘,《江南春》里的莺歌燕舞,如画般的情景之中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而“臣心一片磁石针,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始终微笑着却被残杀倒在血泊中的刘和珍君,这些人物又以他们美好的形象唤醒了学生对精神美的追求。
2.情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乳母、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项脊轩志》中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兵车行》中深沉的忧民之情……这种种美好的情感和节操是教材之所以感动学生的魅力所在。
3.意境
意境是心与物、情与境的完美统一,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景。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再别康桥》)中,“轻轻”的动作真切地表现出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
4.理想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是人生大厦的支柱,是人生航船的罗盘。范仲淹“忧国忧民”的理想是美的,鲁迅改变国民精神的理想是美的。这些理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美的熏陶
(一)以情激情,进入美的境界
要使具有美感的语文不会以冷面孔面对学生,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要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络,用艺术化的语言、用自己的情感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进入美的境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反复诵读,感知美的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和知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学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间接地接受这一美的形象。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诵读能将原来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形象,这个形象是依据对原创作的理解和自己的认知经验而再造的形象,这个感知过程本身就能产生一种感受美、创造美的精神愉悦。
(三)联想想象,体会美的意境
发现美、认识美不能只停留在感知形象上,还应借助联想和想象来评价美的事物,挖掘其形象背后的感情因素,体会情和景构成的“意境”。如都是《咏梅》,陆游笔下的梅“寂寞开无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孤芳自怜的梅。而毛泽东笔下的梅“飞雪迎春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迎宾傲雪、俏丽挺拔的报春使者。借助联想与想象,学生对两首诗的形象、作者的情感都有了真切的感受。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俊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