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幼儿多种感官,体会古诗别样的美
2014-04-29王雪菲
王雪菲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使得古诗成了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众多优秀的诗人,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佳作,它们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而且蕴含了多种美。笔者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从幼儿的“六个解放”入手,结合幼儿教学的实践,阐述了幼儿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幼儿 古诗教学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在上下五千年的时间长河中出现过很多耀眼璀璨的成就,如火药的发明、指南针的使用、造纸术等。但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今天笔者要说的是历经数代流传下来的不朽成就——古诗。如果我们把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比作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么古诗就是这个花园中最娇媚的一朵鲜花。古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如韵律美、色彩美、意境美等,有的“美”藏于古诗的整句中,有的“美”藏在古诗单个的词语中。怎样才能让幼儿欣赏到古诗中的这些“美”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应当做到对学生的“六大解放”。笔者通过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如下三点:
一、解放幼儿的嘴和时间,利用朗诵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
古诗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它经过古代劳动人民长时间的琢磨与修改,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古诗和乐曲一样,都有自己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但古诗更讲究韵脚的工整。所以古代诗人在作诗时,不但关注诗的内容,而且更讲究古诗的工整性,这就形成了古诗的一种独特美——韵律美。如《春夜喜雨》前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节、生、夜、声,都符合押韵的特点。
怎样才能让幼儿体会到古诗中的韵律美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解放幼儿的嘴巴和时间,即利用零散时间,来进行反复诵读。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在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中,教师不应做任何解释,而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文。在抑扬顿挫之中,他们就自然领悟了诗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幼儿学习古诗时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因为幼儿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没有成熟,如果教师只是用说教枯燥的语言深奥地讲解古诗中的平仄关系,幼儿是理解不了的,更不用说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了。但是,如果让幼儿反复诵读朗朗上口的诗句,他们就很容易记住,并从中体会到一些古诗中的韵律美,所以教师不能以上课的形式强迫幼儿学习古诗,否则幼儿不但不能很好地体会古诗中的美,而且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古代诗人在作诗时经常借景抒情,或以物言志,教师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个特点进行随机教学。如教师可以结合季节、气候等因素来教学古诗,冬天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学习《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短短几句古诗,既描绘出梅花在冬天绽放的样子,又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方便幼儿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诵读和欣赏古诗。如在给幼儿分發午饭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诵读一些古诗,这样不仅使原本只能坐在位置上等待的幼儿有了事情可做,而且还能诵读和欣赏古诗,既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又使幼儿很好地诵读了古诗,可谓一举两得。
二、解放幼儿的眼睛和手,利用绘画体会古诗中的色彩美
在一些古诗中,诗人经常用颜色来描绘自己所看到的景色,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编织出一幅极美的画面,令满篇生辉。如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寥寥几笔,就用了黄、绿、白、青等多种颜色,一幅春意盎然的清新图画扑面而来。
但对于还没有成熟的抽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欣赏古诗中的这些色彩美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怎么样才能帮助幼儿欣赏诗中绚丽的色彩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教师只需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用画笔去描绘诗中的色彩。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这也说明教师应引导幼儿用双眼多观察事物,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幼儿才会知道如何下笔。
笔者曾经教过古诗《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句中出现了关于颜色的词语。于是,笔者试图让幼儿想象这些颜色会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但是多数幼儿无法想象抽象的东西,这和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着很大的联系。后来,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让幼儿拿出彩色蜡笔,按照诗中提到的事物和颜色去描绘。幼儿不但感受到了作者运用颜色的精准,而且从绘画中体会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三、解放幼儿的头脑和空间,利用想象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欣赏古诗最重要的是体会古诗表现出的意境美。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凝聚和升华后的产物,是诗人通过具体描写所传达出来的一种精神与事物结合的美。古诗的创作离不开想象,意境是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达成的,想象是诗人的“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欣赏诗歌、体味意境的翅膀,在幼儿欣赏古诗、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美时,更加离不开想象。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幼儿的头脑,引导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入意境尽情地品味诗歌的美,这样才能体会到诗中的美丽意境。
在教学古诗时,笔者没有把教学的地点固定在教室里,有时是在操场上,有时是在走廊,都是教学古诗的地方。如一天,笔者带领幼儿在户外散步,突然看到一只蜻蜓,让笔者想起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于是,笔者高声朗诵了这首诗,幼儿也认真地听。等笔者读完了诗后,有幼儿说:“老师,你刚才读的诗里也有一只蜻蜓。”于是,笔者继续追问:“你们猜一猜,蜻蜓会落在哪里呢?”有的幼儿说它会落在树上,有的幼儿说它会停在花上。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继续引导她们展开想象。这样,幼儿不但很快学会了这首诗,而且有的幼儿还活学活用,将它改编成一首新诗。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能放开束缚的手,幼儿的想象会远远超出我们的设想。人们都热衷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学习古诗也是如此,想要幼儿学习古诗、掌握古诗,首先就要让他们喜欢古诗,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才会爱看、爱学。因此,笔者以古诗的美感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古诗的美入手,真正开始喜欢古诗、爱上古诗,并为幼儿开启了一扇文学之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