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缩小收入差距能实现中国的节能减排吗

2014-04-29丁建勋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节能减排

丁建勋

摘要:构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环境质量及能源消费关系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则人均能源消费越高,环境质量越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中国1983—2011年的时间序列,实证检验基尼系数与人均能源消费及人均工业废气排放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基尼系数与人均能源消费及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都呈正相关关系,即缩小收入差距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表明,中国已经具备缩小收入差距的趋势和动力,能够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和节能减排的双赢。

关键词:收入差距;扭曲系数;基尼系数;节能减排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01-07;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过高的能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备受关注。低效的能源利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不仅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1][2][3][4]同时,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和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节能减排①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节能减排的国内外压力越来越大。[5]鉴于此,学术界和决策界都致力于探索促进节能减排手段的研究。

在以往节能减排手段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强调税收手段、技术进步、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收入分配不平等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其研究主要沿着下面两条脉络发展。

一条是研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污染排放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观点存在分歧。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会刺激污染排放,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的效果就越恶劣(Boyce,1999[6];Marsiliani & Renstrm ,2000[7];李海鹏等,2006[8];史耀波等,2007[9];Baiocchi & Minx & Hubacek,2010[10]) 。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能够影响各收入阶层对环境质量的偏好,而富裕者通常比贫困者偏好更少的环境污染从而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Ravallion et al,2000[11];Brnnlund & Ghalwash,2008[12];Castellucci,Amato & Zoli,2009[13])。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提高了一些污染物的排放,却又降低了另一些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其对污染排放或环境质量的影响并不能确定(Herring, Mulatu & Bulte,2001[14];Clément & Meunie,2008[15])。

另一条是研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这个方向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利于节能。Bourdieu & Nice(1984)[16]、Spaargaren & Van Vilet(2000)[17]认为,收入越不平等将导致各收入阶层利用更多的能源。York(2010)[18]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富有家庭比低收入家庭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具有更大的影响,这可能与能源利用的方式有关。Robert J.Kemp(2011)[19]运用美国各州1977—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是渐增的,但其递增效果在各州并不相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利于节能。Barr et al(2005)[20]认为,高收入者具有更强购买节能产品的能力以及环保习惯,他们的能源消费与财富并不成线性增长关系,因此使能源消费降低。

在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节能减排都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下,我们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也要解决节能减排问题,但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与节能减排之间关系的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证上都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外研究显示,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肯定会对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产生影响。那么,缩小收入差距到底会对中国节能减排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或许能够为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和节能减排问题的协调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二、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节能减排:理论框架

我们首先构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环境质量及能源消费关系的理论模型。我们假设个体i的效用Ui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ci,而且受环境质量q的影响(q值越大,表示環境质量越高)。假定个体i的效用函数为:

Ui=ci+αiq(1)

我们继续做如下假定:第一,环境质量取决于人均能源消费e(能源消费会影响空气质量)和其他破坏环境质量的因素,且qe=q/e<0;第二,欲提高个人效用,整个社会需要付出努力s>0,以及其他方法去降低人均能源消费e,即es=e/s<0。因此,可以推断,整个社会付出努力s就会提高环境质量q,即qs=q/s>0;第三,这种努力s是需要通过征税来实现,并且假设税率为τ∈(0,1),则s=(τ-τ2/2)Y,其中Y为人均收入。

对个体i来说,征税相当于从个人收入yi中抽出一个比例τ用于提高环境质量,个人可支配收入(1-τ)yi用于个人消费ci。在整个社会中,个人收入yi存在着上限yH和下限0,即yi∈(0,yH),ym是收入中位数。在经济学中,扭曲系数等于收入均值和中位数的比值,即Y/ym,它是度量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常用指标。扭曲系数Y/ym的值越大(扭曲系数的倒数Gm=ym/Y值越小),表明整个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平均值,意味着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高。

αi>0表示个体i对环境质量的偏好程度。我们假设个体i对环境质量的偏好αi是个人相对收入Gi=yi/Y以及其他因素的函数,且αi/Gi>0,即相对收入越高,对环境质量越偏好,这个假设符合实际。

于是,借鉴 Elisabetta Magnani(2000)[20]的做法,我们假设个体i的间接效用函数为:

Ui=(1-τ)yi+αiY(τ-τ22)(2)

上式对τ求导并令导数等于0,得到使个体i效用最大化的τ*i = 1-Gi /αi。个体i的相对收入对他效用最大化税率的边际影响是τiGi=1αi·(-1+αiGiGiαi)。我们认为,随着相对收入的提高,个体i变得更富有,他通常会对环境质量更偏好,这使他乐意付出收入的更大部分去提高环境质量,所以应该有τ*i /Gi > 0,也能推导出(αi/Gi)(Gi/αi)>1。Elisabetta Magnani(2000) [21]和Alassane Drabo(2011)[22]也证实了上述结论的存在性。

假设社会是一个简单多数投票的民主社会,政治家会根据中间投票人定理最大化中间投票者的效用,于是使中间投票者效用最大化的税率为τ=1-Gm/αm,均衡水平的降低能源消耗或保护环境的努力s=[τ-(τ)2/2]Y。

那么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Gm(扭曲系数的倒数)对人均能源消费e的影响为:

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降低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为:

(一)模型设定

为了验证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中,我们用扭曲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标。实际上,我们很难获得中国扭曲系数的实际数值。众所周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常用指标除了扭曲系数外,基尼系数也是一个常用的指标。于是我们采用Nico Heerink, Abay Mulatu和Erwin Bulte(2001) [23]的做法,用基尼系数代替扭曲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探讨收入分配不平等对节能减排的影响。

为了检验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均能源消费的关系,我们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et=β0+β1lnGt+μt (5)

其中,et是人均能源消费,Gt是基尼系数。根据理论分析,我们预期β1的符号为正。

因为能源利用主要是通过排放废气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所以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检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lnpt=α0+α1lnGt+νt (6)

其中,pt為人均废气排放量,我们用其衡量环境空气质量qt。pt值越大(小),qt值越低(高),即人均废气排放量越多(少),环境空气质量就越差(好)。根据理论分析,我们预期α1的符号为正。为了消除异方差,我们对所有变量均做自然对数处理。

(二)数据来源

在检验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关系时,人均废气排放量pt等于废气排放总量与劳动力的比值。由于中国统计机构没有公布完整的废气排放总量数据,我们只能用工业废气排放量来替代。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数据也仅仅始于1983年,因此检验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环境空气质量关系时的样本区间为1983—2011年。

在检验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均能源消费的关系时,人均能源消费et等于能源消费总量与劳动力的比值。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同检验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环境空气质量一样,样本区间也为1983—2011年。

基尼系数Gt是本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统计机构仅仅公布2003—2012年的权威基尼系数,其他年份的数据并没有公布。为了实证分析,我们构造了一个1983—2011年的基尼系数序列。我们使用了向书坚(1998)的1983、1985、1986、1987、1991、1993年数据[24],曾国安(2001)的1984、1988、1989、1992、1998年数据[25],陈宗胜的1994、1997年、世界银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1995年以及李强的1996年的数据[2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2001年数据[27],梁美娜(2005)的2002年数据[28],国家统计局1990、1999、2000年数据, 国家统计局2003—2011年数据,最终构造成1983—2011年的基尼系数序列,我们记作Gt。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1.检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人均能源消费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采用DF或ADF方法来检验序列lnet和lnGt的平稳性。滞后阶数按照AIC和SC最小的原则来选择。对于非平稳序列,我们还需要检验其一阶差分的平稳性。lnet和lnGt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DF或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结果,lnet和lnGt相应DF或ADF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Δlnet和ΔlnGt相应DF或ADF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lnet和lnGt是一阶非平稳序列。

然后,我们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检验了lnet和lnGt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表3中结果表明,lnet和lnG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检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也需检验lnpt与lnGt序列的平稳性。表2显示,lnGt是一阶非平稳序列。lnpt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DF或ADF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表4结果,lnpt的DF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Δlnpt的DF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lnpt与lnGt一样,也是一阶非平稳序列。

表4单位根检验结果

序列DF或ADF值检验形式(c,t,k)5%临界值结论lnpt-2.2371(c,0,0)-2.9705不平稳Δlnpt-2.0951(0,0,0)-1.9540平稳 注:这里的Δ是差分算子。检验形式(c,t,k)中的c、t和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然后,我们检验了lnpt和lnGt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根据表5中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lnpt和lnG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5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特征值似然比5%临界值1%临界值假设的协整方程个数0.5316 21.2858 15.41 20.040个 **0.02930.80393.766.65至多1个 注:*,**分别表示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最后,我们对方程(6)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到lnpt和lnGt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如下:

lnpt=3.5648+2.7772 lnGt(8)

(11.4574) (2.6237)

其中,R2=0.737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lnGt的回归系数为正且统计上显著,表明人均工业废气排放与基尼系数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也与理论预期相符合。lnGt的系数表明,基尼系数提高(降低)1%,人均工业废气排放将提高(降低)2.7772%。这意味着,收入差距扩大将提高人均工业废气排放,恶化环境空气质量,而缩小收入差距将降低人均工业废气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3.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利于节能减排原因的解释

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越不利于节能减排,其原因在于:当收入差距扩大,各个收入阶层的行为将导致人均能源消费的提高和环境空气质量的恶化。第一,对低收入阶层而言,贫困的加剧往往使其对收入的偏好超过了对节能和环保的关注(如低收入的农民为了节省开支,通常更多利用农作物秸秆能源用于低效燃烧等),倾向于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处于“以资源、环境换收入增长”的阶段,贫困者的行为将导致较高人均能源消费和环境恶化。第二,对高收入阶层而言,存在着影响人均能源消费和环境空气质量的两种力量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偏好环境空气质量而降低能源消费的倾向,另一种是偏好高档奢侈消费带来直接效用从而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和恶化环境空气质量的倾向。但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第二种倾向的力量可能超过了第一种,高收入者的需求引导投资流向奢侈品生产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是资本密集高、能耗高、污染大的重工业部门,于是高收入者的行为也将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废气排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也证实了重工业比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正相关关系(见图1)。基于以上原因,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将导致人均能源消费的上升和环境空气质量的下降。

虽然上述研究结论意味着缩小收入差距可以降低能源强度,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还需要澄清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收入差距是否需要縮小,或者说,中国是否存在缩小收入差距的空间。这需要再分析中国的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按照国际一般标准,通常将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表2数据表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基尼系数都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这说明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第二,中国是否已具备缩小收入差距的内在动力,这是任何政策能否有效的关键。为了阐明此问题,需要借助“库兹涅茨倒U曲线”这个经济分析框架。

从图2中国基尼系数和人均收入的散点图可以看到,基尼系数与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出一些倒U曲线的倾向。但为了进一步观察中国基尼系数与人均收入之间是否出现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模式,我们利用下面的计量模型来观察基尼系数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

如果α1>0,α2<0,那么说明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是存在的。其中,Yt是人均收入,人均收入Yt等于总产出除以劳动力数。总产出用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GDP来衡量,1983—2007年的实际GDP来源于王小鲁、樊纲和刘鹏(2009)[29],2008—2011年实际GDP数据是作者计算而得,研究所用的样本区间为1983—2011年。

首先,对序列lnGt、lnYt和(lnYt)2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lnYt和(lnYt)2与lnGt一样,都是一阶非平稳序列。

序列DF或ADF值检验形式(c,t,k)5%临界值结论lnYt-0.8506(c,t,0)-3.5796不平稳ΔlnYt-4.5438(c,0,0)-2.9750平稳(lnYt)2-2.1041(c,t,0)-3.5796不平稳Δ(lnYt)2-3.9017(c,0,0)-2.9750平稳 注:这里的Δ是差分算子。检验形式(c,t,k)中的c、t和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然后,对序列lnGt、lnYt和(lnYt)2进行协整检验,表7中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lnGt、lnYt和(lnYt)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7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特征值似然比5%临界值1%临界值假设的协整方程个数0.5606 31.0130 29.68 35.650个 *0.2726 8.8060 15.41 20.04至多1个0.0077 0.20953.766.65至多2个 注:*,**分别表示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最后,我们运用OLS法对方程(9)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lnGt=-0.7230+0.1498lnYt-0.0585(lnYt)2(10)

(-51.8132) (4.6970)(-3.6572)

其中,R2=0.9701。(10)式结果显示了基尼系数与人均收入之间的确存在着倒U型关系。表2中的基尼系数也显示,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最高值,之后开始降低。这表明中国已迎来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拐点,收入差距客观上具有了缩小的趋势和动力。由此可以推断,政府对收入差距问题的认识、治理的决心和政策手段,是可以与其他经济主体行为之间达到激励相容的,因此可以采取积极的政策反应,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和节能降耗的双赢。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构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环境质量及能源消费关系的理论模型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则人均能源消费越高,环境质量越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中国1983—2011年的时间序列,实证检验了基尼系数与人均能源消费及人均工业废气排放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基尼系数与人均能源消费及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都呈正相关关系,即缩小收入差距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表明,中国已经具备缩小收入差距的趋势和动力,能够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和节能减排的双赢。

本文的政策啟示是: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工业废气排放的正相关关系为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和节能减排问题的协调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这就要求中国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地区、个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这不仅能实现社会公平,而且使所有阶层更有能力、更有意愿、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从而实现收入公平和节能降耗的双赢,使中国真正实现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

参考文献:

[1]唐齐鸣,张炎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多重结构突变模型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3):38-44.

[2]赵阳阳,王琴梅.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构弹性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3(2):108-110.

[3]孟军.能源、碳排放均束下的经济增长[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6):12-21.

[4]刘亚铮,张昭,李延芳.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探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4):13-17.

[5]崔慧广,董全亮.近年来我国碳减排政策现状及走向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2):48-30.

[6]Boyce, J.K. Andrew R. Klemer, Paul H. Templet, and Cleve E. Willis. Power Distribution,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A State-Level 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

[7] Marsiliani,Renstrm.Inequalit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rowth[R].Center Discussion Paper,2000,(34).

[8]李海鹏,叶慧,张俊飚.中国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9]史耀波,任勇.收入差距、流动成本与地区环境治理[J].生态经济,2007.

[10]Giovanni Baiocchi, Jan Minx, Klaus Hubacek.The Impact of Social Factors and Consumer Behavior on CO2 emissions in the UK: a Panel Regression Based on Input-Output and Geo-demographic Consumer Segmentation Data[J]. Industrial Ecology. 2010,(14).

[11]Ravallion,M.,Heil M.,Jalan J.,Carbon Emissions and Income Inequality[R].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0,(52).

[12]Brnnlund R, Ghalwash,T.The Income Pollu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Rol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 Analysis of Swedish Household Data[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

[13]Castellucci L., D'Amato A., M. Zoli.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Impact of Redistribution on Direct Household Emission in Italy[J].Rivista Di Politica Economica, 2009.

[14]Heering,N.,Mulatu,A.,Bulte,E.Income Inequa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Aggregation Bias i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8).

[15]Clément,Meunie.Economic Growth, Inequality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Applied to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J].Cahiers du GRETh An°2008.

[16]Bourdieu,P,R Nice.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 Harvard Univ Pr, 1984.

[17]Spaargaren,Van Vilet.Lifestyles,consump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Domestic Consumption[J].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0,(9).

[18]York, Richard. Three Lessons From Trends in CO2 Emissions and Energy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J].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2010.

[19]Robert J.Kemp.State-level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 Inequality and Demographics[J].2011.

[20]Barr, S, A W Gilg, and N Ford.The Household Energy Gap: Examining the Divide Between Habitual-and Purchase-Related Conservation Behaviours[J].Energy policy,2005.

[21]Elisabetta Magnani.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and Income Distribu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

[22]Alassane DRABO.Impact of Income Inequality on Health:Does Environment Quality Matter?[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Pion Ltd, London,2011.

[23]Nico Heering,Abay Mulatu,Erwin Bulte.Income Inequa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Aggregation Bias i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

[24]向書坚.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回归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1).

[25]曾国安.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6]韩文秀,尹艳林.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83).

[27]李春玲.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J].科学社会主义,2004(1).

[28]梁美娜.中国人收入差距是否会越拉越大?[N].中国经营报,2005-01-15.

[29]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

猜你喜欢

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节能减排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铁路后勤部门设备信息化管理浅析
欧美航空业节能减排创新管理研究
火电厂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教育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