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比较理论视域下的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2014-04-29李小文黄彩霞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

李小文 黄彩霞

摘要: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研究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把中国社会综合调查项目(CGSS)2005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应用序列逻辑回归的统计方法,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论证与分析,得出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的有婚姻状况、年龄等个体因素和与朋友亲密度、生活纠纷等社会因素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比较理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94-08;中图分类号:C912;F32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来,关于生活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视角从特定的侧面揭示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但也都存在着各自的缺憾。因此,也就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在比较社会理论视野中,衡量民众生活幸福程度不仅关注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还要涉及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诸多指标。因为GDP 等经济指标并没有全面涵盖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更没有反应民众主观幸福感受。为此,本文拟用的数据——CGSS2005数据和指标来描述 GDP 所不能反映的其他方面,其中包括婚姻状况、年龄和生活纠纷等的因素,并把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只是抽象的符号表示,即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不仅受个体特征的影响,还受到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具体见图1)。CGSS2005首次同时覆盖了城市和农村的CGSS调查,除了有普通居民调查问卷外,还有一份针对村庄的村长的调查问卷,因此选择CGSS2005来分析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影响因素。

由于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城市居民或其他人群的幸福感,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比较的视角进一步探讨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很有意义。

二、研究回顾

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已有一定历史,特别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近年来出现很多尝试从不同学科和角度来定义和衡量幸福的研究,如从心理学、哲学、经济和社会政策等方面。根据已有研究,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收入、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等。

国外有些学者开始用关于幸福感的数据来研究经济问题。Bruno S.Frey,Alois Stutzer提出幸福感对环境经济的分析来说有相当大的潜力,认为幸福感的一些研究可以影响社会最优环境的质量水平和环境政策的分析。[1]North Rebecca J,Holahan Charles J,Moos Rudolf H,Cronkite Ruth C在10年期间对274名已婚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用以研究家庭收入、家庭社会支持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家庭社会支持的变化与幸福感的变化呈正相关。[2]Peter Hills,Michael Argyle通过一个简短的实证研究检验外向性、情绪稳定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证明情绪稳定和外向性相比与幸福感的关系更密切,并把它作为衡量年轻人幸福的重要预测指标。[3]Ballas Dimitris,Dorling Danny采用“英国家庭专门调查”的数据,通过研究表明,与生活状态相比,如“结婚”等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人们最高的幸福感的影响更大。[4]

在國内,许多学者也致力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奚凯元、邢占军、袁岳等人及其各自的团队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推动了学术界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邢占军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他在全国六个省会城市中取样,力图对全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将样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扩展,以使测量结果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5]黄嘉文通过把收入作为中介变量来测量教育程度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6]陈志霞、李启明采用主客观综合量表,通过对41个城市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就城市管理、人格特征等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7]随着各地建设“幸福城市”目标的提出,学术界关于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研究不断增多。而随着农民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不少学者也展开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研究。谢彦明以玉溪300多名农民为数据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等方面对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8]吴静对浙江11个地市的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并把农民工和其他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横向研究,了解农民工真实生活感受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9]

纵观国内外关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往往也存在局限。首先,研究方法存在局限。许多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而由于变量选择等方面的局限,会使得结果的科学性受到削弱。其次,样本的局限性。许多研究的样本选择多是在一定时间的特定群体,甚至有些样本不够全面、不具代表性,这些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许多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由于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国外一些用于测量生活幸福感的维度不一定适用于我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时,应充分考虑我国文化背景和基本国情等方面的特殊性。

三、研究假设部分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和CGSS调查情况,本研究假定被访者以自己为参照,通过与他人比较,当在比较结果中自身处于优势时幸福感则高,处于劣势时幸福感则低。这种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出来:

图2社会比较参照对象的比较模型

本文在参照大量文献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基于cgss2005数据,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选择有效变量进行研究,并提出以下假设:

(一)生活幸福感与个体因素

假设1:生活幸福感与性别相关,且女性的生活幸福感高于男性。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仍强调男性的社会以及经济地位,给男性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只有少部分男性达到了别人眼中男性应有的成功与幸福,通过社会比较,不少男性因此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影响他们对生活幸福感的评价。而女性面临的压力相对少得多,由于整个社会环境对女性的要求并无太多苛刻,她们也不像男性那样常常进行社会比较,因此,她们的生活幸福感常高于男性。

假设2:婚姻状况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

婚姻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之一,得到婚姻的人往往容易对生活产生一种满足感。而已经结婚的人,容易得到爱情和家庭感情的滋润,因此,容易对生活感到幸福。人们特别是未婚的,看到已经结婚并过得比较幸福的同龄人,往往不自觉地进行社会比较,从而对生活幸福感的评价产生影响。

假设3:生活幸福感与年龄有关,且年龄与生活幸福感在大体上呈现U型曲线关系。

人们在较年轻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并不明显,所以经过社会比较人们对生活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不幸福。但年龄越增长,差异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必然会有部分人的生活过得幸福,通过社会比较,结果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但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人们慢慢地适应并接受现实,也逐渐获得原先所期望得到的,对生活的幸福感随着上升。这两个方面使年龄对生活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使得年龄与生活幸福感之间大体上呈现U形的关系。由此提出以上假设。

假设4: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就越强。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比其他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往往期望具有高的回报,而高学历正是获得一些好工作的敲门砖,且往往拥有成功的机会比别人多。因此,越是高教育程度的人,就越会比别人对生活感到幸福。

假设5:个人收入对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收入越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也会越高。

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收入越高,生活就会过得越宽裕,因此幸福感就越强。收入是个人经济水平的重要体现,由于生活在社会大环境里,人们不免会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收入水平比别人低,会降低其幸福感。因此,假设个人收入对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收入越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也会越高。

(二)生活幸福感与社会因素

假设1:与朋友亲密度与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关系非常显著,与朋友关系越密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越高。

在人与人交流不断密切的社会的大环境下,与朋友及他人的联系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发重要。人们倾向于认为那些与朋友们联系或关系密切的人的生活是幸福的,常把自己和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作为社会比较的尺度,进而影响他们自身对生活幸福感的评价。因此,假设与朋友的亲密程度对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显著。

假设2:住房产权与农村生活幸福感有关。

在當今社会,房子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因为房子,很多人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拼搏的人们开始沦为“房奴”, 不惜为了一套房子而过着拮据的日子。特别是在这个认为“房子”与“票子”同等重要的社会里,人们跟有房的人士进行比较,往往容易感到自己过得失败且不幸福。因此,假设住房产权与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有关。

假设3:医疗费用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医疗费用越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越低。

医疗费用是一个人看病和治疗的花销,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越高,说明一个人健康状况不佳或患有某种疾病。而健康状况不佳或患有疾病往往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甚至会给居民带来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困扰。通过与健康的人进行社会比较,生病的人往往拥有较低的生活幸福感。因此,假设医疗费用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医疗费用越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越低。

假设4:生活纠纷与生活幸福感的关系显著,生活纠纷越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越高。

生活纠纷是个人与他人产生冲突的一种形式。与他人存在冲突不仅影响当事人的心情,也会对其生活幸福感产生消极的影响。许多生活纠纷不仅打乱了人们平静且安定的生活,还会破坏个人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网,给个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通过社会比较,人们普遍认为与他人不存在冲突与生活纠纷的人是幸福的,以他们作为尺度进而影响了自身的生活幸福感。因此,假设生活纠纷与生活幸福感的关系显著,生活纠纷越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越高。

假设5:家庭总收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家庭收入越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越高

在整个社会大系统里,家庭作为一个单位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人们逐渐倾向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比较。而家庭总收入直接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家庭生活情况。通常家庭经济收入高的人,感到的经济压力会小些,对生活的幸福感也会强些。因此,假设家庭总收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家庭收入越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越高。

四、数据与方法部分

(一)数据和变量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GSS2005,这个全国性调查覆盖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125个县级单位,整个样本大小为10372人,其中6098个城市样本, 4274个农村样本。由于本文研究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所以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只采用农村样本。

1.因变量及其操作

通过问卷中代码为“qe03”的问题,我们可以了解被访问者的生活幸福感情况。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把生活幸福感按幸福程度主要分为如下两类:把“非常幸福”、“幸福”和“一般”合并为“幸福”,并使“幸福”=1;把“非常不幸福”和“不幸福”合并为“不幸福”,并使“不幸福”=0。

2.主要自变量及其操作

依据研究假设,影响农村居民对生活幸福感评价的自变量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其中“个体因素”的设计包括“性别”、“年龄”等个人方面因素;“社会因素”的设计包括“与朋友的亲密度”、“住房产权”、“医疗费用”、“生活纠纷”等社会方面因素。

(1)性别

性别为二分变量,以0代表女性,l代表男性。

(2)婚姻状况

根据问卷中代码为“qb01”的问题,我们可以了解被访者的婚姻状况。其中备选项有:“1—未婚,2—已婚,3—离婚未再婚,4—离婚后再婚,5—丧偶未再婚,6—丧偶后再婚,7—拒答”。进入研究模型时,首先将“未婚”、“离婚未再婚”、“丧偶未再婚”合并为“未婚”,再把“已婚”、“离婚后再婚”、“丧偶后再婚”合并为“已婚”,其次删除答案为“拒答”的个案和缺失值。婚姻变量因此变为二分变量,令“未婚”=0,“已婚”=1。

(3)年龄

通过问卷中被访者填写的出生年份数据,可以计算出被访者在被访问时的年龄。具体计算操作方法为:用“调查开展年份”(即2005)减去“被访者出生年份”(问题的编号为“qa3_01”),经过计算,得出被访问者的实际年龄区间为[18,93]。

(4)年龄的平方

根据相关研究,年龄与生活幸福感可能有着非线性的关系,这里将年龄的平方加入到研究模型中,以便于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5)被访者的收入状况

观察问卷的问题代码为“qb12b”的问题,可了解被访者在被访时间的上一年的收入状况。为了使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问题得到消除,特将被访者个人年收入的数据进行了自然对数的变换。

(6)被访者的受教育情况

利用问卷代码为“qb03b”的问题,可了解被访者最高受教育程度。问卷中,有23个备选项,备选项过多不便于数据统计,因此研究时将对备选答案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并令其=1;第二类为“初中文化程度”,并令其=2;第三类为“高中文化程度”,并令其=3;第四类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并令其=4;删除为“其他”的备选项。分类后,被访者的文化程度变为四分类定序变项。

(7)与朋友的亲密程度

根据问卷中代码为“qe05” 的问题,我们可以得知被访者与朋友联系的亲密程度。为了便于统计,首先将答案“非常不密切”和“不密切”合并为“不密切”,并令“不密切”=0;其次将“一般”、“密切”和“非常密切”合并为“密切”,并使“密切”=1。

(8)住房产权

根据问卷中代码为“qc02”的问题,我们可以了解被访者拥有的产权情况。为了便于统计,将“租住单位房”、“租住公房”、“租住私房”和“住亲友住房无需租金”合并为“无产权”,并使“无产权”=0;将“自有私房”、“已购房(部分产权)”和“已购房(全部產权)”合并为“有产权”,并令“有产权”=1;删除“其他”等缺失值。

(9)被访者的医疗费用

根据问卷中代码为“qc10b”的问题,可从中了解被访者去年全年所花去的医疗费用。为了使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问题得到消除,特将被访者在被访问时的去年的全年医疗费用的数据进行了自然对数的变换。

(10)生活纠纷情况

根据问卷中代码为“qf20a”的问题,我们可以得知被访居民在过去四年在生活或工作中与人发生纠纷的情况。备选答案选项有:“1—有、2—没有”令“没有”=0、“有”=1。

(11)被访者的家庭收入状况

根据代码为“qc09” 的问题,可以得到被访者家庭2004年全年的家庭总收入,其中包括家庭全体成员的工资和各种奖金、分红等,可以得知被访者的家庭收入状况。为了避免出现异方差问题,故将被访者年收入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二)方法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生活幸福感,设置为二分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了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大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yij=b0+b1x1j+b2x2j+…+bixij+uij

上述公式中,yij表示因变量,b0表示常量,bi表示回归系数,xij表示自变量,uij表示方程残差。

以下的表格是对本文所涉及的变量进行相关统计描述得出的结果:

五、模型分析或统计分析部分

(一)模型结果

根据以上数据,采用stata/SE12.0软件进行分析,以生活幸福感为因变量,以被访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年龄的平方、被访者的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与朋友的亲密程度、住房产权、被访者的医疗费用等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t函数模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以下表格所示:

表格2的模型一是只考虑个体的因素而建立的模型,模型二则为只考虑社会因素建立的模型,模型三是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后而建立的总体模型。通过观察统计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水平可知:与朋友亲密度、住房产权、医疗费用、生活纠纷等社会因素对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略大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

由观察可知,模型一的伪决定系数为0.0679,而模型二的伪决定系数是0.0897。这说明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受到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而社会因素的影响力在逐渐变大。本模型的数据结果将在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二)生活幸福感与个体因素

1.性别与生活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显著。在模型一中,性别与生活幸福感的关系是显著,其中B=-02153297, 结合设定的“女=0,男=1”条件,可以得知女性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要高于男性。但在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模型中,性别与生活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由此不能断定性别与生活幸福感存在相关性。结合两个模型的结果,本研究认为,性别对生活幸福感的关系不大,因此不接受“生活幸福感与性别相关,且女性的生活幸福感高于男性”的假设。

2.婚姻情况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模型研究的结果显示,生活幸福感与婚姻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在模型一和模型三中,P=0且B>1,说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婚姻状况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生活幸福感就上升1.289758或1.072343,在统计意义上是非常显著的。

3.年龄与生活幸福感之间呈现U型的曲线关系。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不论是在模型一还是在模型三中,年龄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结合这两个模型的结果,年龄对工作满意度总体上是呈负相关的,两个模型的B值均为负数,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幸福感在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年龄与生活幸福感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特别在研究模型中加入年龄的平方作为其中一个变量。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在模型一和模型三中,年龄的平方与生活幸福度呈现出一种U型的曲线关系,其中B>0,说明曲线是开口向上的,即在早起阶段,年龄对生活幸福感具有正向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幸福感首先是呈下降的趋势,到达某一特定的节点后,逐渐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本研究接受生活幸福感与年龄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的假设。

4.受教育程度与生活幸福感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虽然在个体因素模型中,受教育程度与生活幸福度之间的关系呈现一定的正相关,B值逐渐增大,意思即为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生活幸福感也越高。但在总体模型中,加入社会因素进行考量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只是在初中文化程度显著,其他并不显著。因此,在这里根据模型数据分析,本研究不接受“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就越强”的假设。

5个人收入与生活幸福感的关系呈现正相关,且相关关系非常显著。

在模型一中,居民个人收入对生活幸福度的影响非常显著,B=0.4724796,且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说明个人收入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非常大。在纳入其他因素进行考量的模型三中,个人收入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仍然显著。所以,本研究认为生活幸福感与被访者的个人收入水平相关,且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农村居民就越会感到幸福。

(三)生活幸福与社会因素

1.农村居民与朋友的亲密度对其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且两者呈正相关。

在社会因素模型中,居民和朋友的亲密度与生活幸福感的相关系数B=1.177358,且其显著性水平为0.000<0.01。在总体模型中,在综合了个体因素以后,B=1.21271,其显著性水平仍为0.000。可见,居民与朋友的亲密度对其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且与朋友越亲密越会容易感到幸福。

2.住房产权与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社会因素模型中,由住房产权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水平为0.134>0.1,可知住房产权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总体模型中,虽然显著性水平为0.095,但与0.1是非常接近的。由此,本研究认为住房产权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的影响很小,从而不接受住房产权与农村生活幸福感有显著关系的假设。

3.医疗费用与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且呈负相关。在模型二中,B=-0.1178499且显著性水平等于0.006小于0.01,说明医疗费用与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且为负相关。在总体模型中,B值仍为负数,显著性水平仍大于0.01。综合两个模型的结果可以判断,医疗费用与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医疗费越高,居民越容易感到不幸福,反之,医疗费用越低,居民对生活就越容易感到幸福。

4.生活纠纷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显著,且呈负相关的关系。在模型二中,B=-0.3099782且显著性水平等于小于0.01,说明生活纠纷与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模型三中,B值认为负数,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更说明了以上的结论。

5. 家庭总收入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在模型二中,B=0.8461729且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说明家庭总收入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是非常显著的。模型三中的B值与显著性水平更充分说明了以上结论。

六、结论

根据以上对模型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个体因素中,婚姻情况、年龄、个人收入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性别、受教育程度对生活幸福感地影响并不显著。根据社会比较理论,笔者认为性别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是由于随着时代的进步男性和女性在各方面的差别在逐渐减小,男性和女性的生活幸福感比较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性别因素上而是其他影响更大、更具有社会可比性的因素。而受教育程度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要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人受教育程度高但生活中处处受挫,因此也会过得不幸福。

(二)在社会因素中,与朋友的亲密度、医疗费用、医疗纠纷和家庭总收入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很显著。而住房产权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他们一般不像城镇居民一样那么难得拥有一套的产权房。由于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有私有住房,所以跟同等身份的人进行社会比较就不容易感到不幸福。

(三)总体来说,社会因素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比个体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这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特性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在渐趋减小,而具有社会比较性的因素对人们影响却越来越大。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政府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以及帮助创业等机会来增加农民居民的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做好农村社区的管理工作,减少农村居民之间的生活纠纷,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以及相关救助制度,保证农村地区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农民看病难等问题;提供更加全面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为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Bruno S.Frey,Alois Stutzer.Happiness Research: State and Prospects,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 2005, Vol.63 (06), pp.207-228.

[2]North Rebecca J,Holahan Charles J,Moos Rudolf H,Cronkite Ruth C. Family support, family income, and happiness: a 10-yea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8,Vol.22(06), pp.475-83.

[3]Peter Hills,Michael Argyle. Emotional stability as a major dimension of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2001, Vol.31 (06), pp.1357-1364.

[4]Ballas Dimitris,Dorling Danny.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major life events upon happi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7, Vol.36 (06), pp.1244-52.

[5]邢占軍.基于六省会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8(6):1484-1488.

[6]黄嘉文. 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J]社会,2005(5):181-203.

[7] 陈志霞、李启明. 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及测量[J] 城市问题, 2013(9).

[8]谢彦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3(4).

[9]吴静. 浙江农民工幸福感调查研究[J].财经论丛,2007(6).

责任编辑:萧敏娜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2017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大增
我国北方35岁及以上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控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