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顺应论视角下《鲁滨逊漂流记》译本语言的研究

2014-04-29郭峰池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郭峰池

摘要:语境顺应论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语言尤其在翻译语言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概述了语境顺应论的基本理论,运用顺应语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具体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译本翻译中语境顺应论的应用与体现,分析了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语言语境的顺应与表达的问题。翻译者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进行翻译,所翻译的内容要做出动态的顺应,从而获得最佳的语言环境效果,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关键词:语境顺应论《鲁滨逊漂流》记译本研究

一、语境顺应论概述

(一)顺应论概述。顺应论由比利时的Jef. Verschueren 提出,并在《语用学新解》中呈现了顺应论,使得顺应论走向成熟。顺应论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的变异性;语言的商讨行;语言的顺应性。变异性指的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变体,人们会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来选择不同可能性的表达与使用,以达到准确表达意思的目的。语言的商讨性指的是,语言的选择不是固定机械的使用的,是灵活使用进行的,在不同的场景下,语言表达会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发生有利于交流沟通的变化。语言的顺应性指的就是,使用语言要灵活变通,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所要用的语言。语言的变异性与商讨性是基础与前提,语言的顺应性则是核心,同时也是语言的基本属性。经过对顺应论的研究与分析发展,可以发现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过程,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顺应和变化,以满足交流沟通的需求,这就是语言顺应性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翻译也不例外,翻译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顺应的过程,通过对语言的筛选与妙用,从而不断提高翻译的质量与译文水平,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含义。

(二)语境顺应论。语言环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位英国人类学家提出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使用与运用有着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语言环境是语言生存发展的环境。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内涵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够被确定,同样的语言表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接受者所产生的的理解可能出现很大的变差,因此,维索尔语境顺应理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维索尔认为人类语言的特征就是顺应性,而语言实际上是不断顺应的过程。他把语境分为两种情况: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其中,所谓的语言语境就是指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等在文本中或者说辞中的语言环境。而交际语境指的就是与交际语言相关的背景文化以及社会背景,交际语境是平日使用最多的语境,是由说话人、听话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交际语境的差异会引起人的使用语言与思维模式的不同,这样就使得翻译者面对多要翻译的东西时,要进行语境的选择,满足读者的需求。语言环境顺应为翻译提供了独有的角度与环境,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以《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语境顺应论在《鲁滨逊漂流记》译文中的应用与体现,在语境顺应论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来探讨《鲁滨逊漂流记》的翻译策略。

二、《鲁滨逊漂流记》译本的翻译中的语境顺应论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与特色,《鲁滨逊漂流记》译文中的语言与语境的关系联系紧密,它的语境与所讲的台词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关系,那么语境的顺应过程中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活动以及社会背景的呢?

笔者通过对语境顺应论在《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翻译过程中是怎样进行的展开研究与论述,分析了语言顺应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应用与效果,希望能有助于译者更好地利用这一理论进行今后的翻译。

(一)心理过程的顺应。心理过程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情绪因素、心愿因素、性格因素以及思想因素等等。这是因为译者在翻译中扮演的是双重身份,即听者身份与说者身份。所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既要顺应原作者内心世界与心理活动的想法,又要顺应读者的内心世界与理解思维的倾向。译者要揣摩作者的內心世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与思想,顺应其内心活动。下面这些译文中的话语就揭示了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心活动与思想动向。

“我的头脑很早已经开始填满了散漫的思想”翻译中的心理过程,使用了一个感知词语“我的头脑”,而对现象的描述用了一句“流浪的想法”,这些译文句子都描写了鲁滨逊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活动,这些表明了鲁滨逊脑子里具有不安分的想法。对于“但是我仅仅满足于出海,我倾向于……”翻译中,在形式上体现了关系过程,实际上是心理过程,描写了鲁滨逊的内心活动。环境成分的词语为“只是出海”,表明鲁滨逊的内心想法,他除了出海其余的什么都不想,这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好了前提与铺垫。“这使我如此强烈地反对,不然,我父亲的命令……”翻译所讲的是物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我倾向于”,用来对鲁滨逊思维进行描述,说明:他的脑子里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显然“我倾向于”对鲁滨逊产生了影响。“反对,不然,我父亲的命令……”这是环境成分,这些都展现了鲁滨逊的内心想法,鲁滨逊想违背父亲的意愿,同时为下一步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如此强烈”在这里是程度副词,这表示出了鲁滨逊的想法非常坚决,是下定了决心这么做的,为后期鲁滨逊的命运与发展奠定基础。“我决定不想出国定居在家而是听从父亲的意愿。”“但是,唉!过几天我决定远行远离他。”“我一心想到看世界,我永远不会满足。”这三个句子中鲁滨逊是感知者,从鲁滨逊感知的现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鲁滨逊的内心想法与心理活动。

(二)社会背景的顺应。社会背景包括家庭背景以及所处社会背景,还有社会场合以及制度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涉及的文化制度包括中英两国的文化与制度,有时候翻译会因这些存在差异而导致读者误解或者对其意思理解错误。所以,社会背景的顺应是非常重要的,翻译必须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会引起歧义的翻译语句,确保原文的意思能够被充分地转达到读者的脑海之中。下面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几句翻译,以及故事背景的构建:

“我的父亲是第一个定居在德国不莱梅船体上的外国人。”“与他的关系,名字叫鲁滨逊,在那个国家中一个不错的家庭。”“我们叫自己,称呼为‘鲁滨逊。”“所以我的同伴总是打电话给我。”这几句话都介绍了鲁滨逊的背景以及家族背景,在这些句子中关系过程运用得比较多,这是因为关系过程可以反映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前两句中的“我的父亲”,以此为关系载体,引出对其父亲的介绍,而“商品”所表述的环境成分,说明了鲁滨逊的家庭环境。而后四句话就属于识别类型的关系过程,用了“关系”,“我”以及“我们”,体现了鲁滨逊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家族渊源。

(三)物质过程及语言的顺应。首先,我们来看下面几个翻译例子,以及所要表示地位的顺应:

“我非常年迈的父亲。给了我充足的学习机会,众议院教育和一个国家免费的学校。”“并且为我设定法规。”这两句话中的物质过程,都反映了父亲对鲁滨逊的期望。通过这两个过程我们得知,鲁滨逊接受阶级教育,还能知道其安排的命运,“众议院教育”以及“一个国家的免费学校”所表示的环境成分,说明了鲁滨逊所受教育的来源。

我们再来看一下语言的顺应:

“一天早上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在这个主题上热情的忠告我。”“他问我是什么原因,不仅仅是一种流浪的思想。”“他告诉我,我可以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幸福。”语言的顺应过程是通过交流讲话体现出的过程,在以上几句话中,语言揭示了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地位。鲁滨逊受到父亲语言的影响,认知父亲所要表达的思想。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预言顺应理论有三个性质,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正是由于语言具有这些特点与性质,语言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使用任何语言时候,都要做出相应的顺应,并且要根据环境的不同做出动态顺应。翻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是翻译者与所翻译的对象之间的语言顺应过程,虽然有理论依据与理论知识做支撑,但是规律遵循起来还是相当地复杂。通过以上对《鲁滨逊漂流记》译文中的翻译,我们了解了在不同情况下的顺应关系。《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经典作品,后来的译者很难再超越了,但是也是需要进行改进的。

三﹑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鲁滨逊漂流记》的翻译中,翻译者从人物的内心世界,社会背景以及物理过程都做了语境顺应。所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心活动要顺应剧中人物内心以及读者的内心。第二,在译文过程中要考虑剧中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第三,要注意物质过程的顺应以及语言的顺应。译者要针对不同的语言环境进行顺应,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加了解原文以及发展的故事情节,不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只有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语言顺应语境关系的各种情况与方方面面,才会将译文的质量提高。语

参考文献

[1]陈喜华.试论翻译中的语境顺应[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1.

[3]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296.

[4]荣玉.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

[5]阳兰梅.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现代语文,2007(12).

[6]楊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3).

[7]聂珍钊.外国文学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8]笛福,张营芳译.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1).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思考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从萨义德后殖民视角解读《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孤岛情结
吵嘴吵出《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话语殖民和宗教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