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因素研究

2014-04-29张凡

2014年31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

张凡

摘 要:通过对国际分工方式演变和发展方式变化的考察,本文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前全球失衡形成的重要原因。基于我国在分工中的弱势地位及所获贸易利益的对比,研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球失衡;产品内分工;规模经济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失衡”这一问题逐渐为人所熟知。目前对“全球失衡”一个流行的视角是,所谓全球失衡,是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的必然结果,虽然各国政府为应对全球失衡施尽各种招数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世界各国现阶段面临的国际分工格局及各国在其中的地位在这一分工模式下起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而原因就在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导致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机制(张幼文,2006):一方面,全球化要素流动使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集聚了大量生产要素,利用其低劳动力成本进行生产出口,形成了其持续的贸易顺差并形成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构造全球的低价供应平台,使美国需求增加不带来通涨的上升;美国从国际投资中更多获利,财富增长,从而导致更高的消费和贸易逆差。既然找到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我们不禁要问:全球经济失衡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互动机制是怎样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我们怎样参加全球经济活动?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将目光投向全球失衡的两个标志性国家美国和中国,想看看在热闹非凡的世界经济现象中能否寻得答案。自2000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外汇储备由2000年底的1655亿美元增长到2012底的3.31万亿美元,早已将全球第一大储备国收入囊中,另一方面由于巨额的顺差中国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也造成了困扰。与此同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常账户逆差额却不断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为应对不断攀升的债务而发行的巨额国债已经使美国陷入“财政悬崖”境地,至今美国两党的纷争使得财政赤字问题迟迟难以解决。面对全球失衡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良性发展的巨大障碍的情况之下,我们不由得问:各国政府和组织都在干啥呢?

这正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在现行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国与国之间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从产业间扩展到产品内部的生产环节之中,具体来看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参与全球分工的国家分裂为两个集团(申宏丽,2009):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凭借其在知识密集型环节的优势掌握了众多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环节,并将其不具备要素优势的产品加工环节转移至海外,从而成为生产性服务的主要提供商,越来越少地从事产品实体的生产。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凭借其在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与加工制造环节并因此成为全球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商。由此全球贸易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对工业品的需求日益依赖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来满足,贸易账户进而经常账户长期存在逆差;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面向全球市场生产并出口工业品,使其经常账户长期存在较大规模顺差并成为其外汇储备增长的重要来源。

二、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根据产品内分工理论及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先对影响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各种因素所对应的考察变量及其说明归纳如下:

1、比较优势。依据前述理论,比较优势是产品内分工产生的源泉,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资源禀赋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生产环节不同国家所具有的优势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在传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国际分工模式下,一般而言发达国家进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而发展中国家则进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下,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不再完整的在一国或地区集中完成,而是按照不同生产环节的要素投入比例的不同特点分割,依据比较优势的不同各环节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在最近的研究有学者(徐建炜,姚洋,2010)基于各国在金融发展方面的差异来研究国际分工与全球失衡问题,通过建立金融市场-制造业比较优势指标发现指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各国金融业和制造业相对发展差异所导致的,金融业相对制造业优势对各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有重要影响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进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有一重要因素。在价值链增值的不同生产环节,由于技术水平和成本的原因,他们的规模经济的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下产品生产制造的规模经济水平受生产环节所具有的最小规模经济水平制约,而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由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可能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完成就突破了这一层的限制,从而通过国际产品内分工节省了产品生产和制造的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受规模经济的制约,产品价值链构成中的任一環节都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即行业规模可以成为影响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发展阶段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3、劳动生产率。企业在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中使得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生产大量同质的产品从而带来的产品价格的下降,由此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仅仅依赖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价格的降低必然会压缩企业自身利润,规模经济所获取的利益也就消失,面对激烈竞争企业必然改造自身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获得了优势。由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贸易理论我们知道两国之间要素禀赋之间的相对差异以及斯密和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所强调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都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实体经济角度考量,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主要是借助于劳动力这一因素,劳动生产效率会影响到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及发展程度,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主导者在转移加工环节时也主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因素。

通过前述理论的解释我们可以比较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下,国际贸易分工由传统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或产业内的分工,也就是说涉及的是两种不同产品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进一步深入到产品的价值链增值过程,即由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设厂加入公司的产品生产过程。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下,发达国家由于拥有资本、技术、高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禀赋的优势,因此发达国家主要进行进行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拥有劳动资源禀赋的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在该国进行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方式下,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知识、资本、技术优势又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产品销售市场更加广阔,获取了更大利润。

三、政策建议

1、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无论发展哪个行业,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与相关国家保持交流,协调各种关系,积极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与多国协调各种国际问题,促进我国进一步加入国际规则的制定,从而为我国发展制造业金融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我国的分工地位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收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对我国来说,虽然现在处于生产链的低端,但是需要定位于研发和服务等高端环节,这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参与产品内分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技术的溢出效应多多吸收,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都有重大意义。(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 申宏丽,《产品内国际分工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及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

[3] 张捷,林新孟,《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J],产经评论,2012年5月,第41-50页。

[4] 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J],世界经济,2010年3期,第3-30页。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
我国零售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零售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零售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高校规模经济探析
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动因分析
基于规模经济的在线旅游业市场集中度问题研究
集装箱船大型化发展存在的极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