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自我拯救之道

2014-04-29邓琳娜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重生

2013年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多丽丝·莱辛的苏菲思想和小说艺术”(项目编号:13WX318)研究成果。

摘 要:莱辛在内空间小说《幸存者回忆录》和外空间小说《三、四、五区的联姻》中描述了主人公的苏菲超验体验。面对灾难,只有平衡自我,心静平和才能获得重生,最终进入无我无限、和谐永恒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苏菲思想;重生;体验

作者简介:邓琳娜,女(1979-),南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2

莱辛在内空间小说《幸存者回忆录》中讲述了人类面对濒临灭亡的灾难,乞求诸如出逃、结帮派等外部的力量获得拯救是行不通的,叙述者“我”和小女孩艾米丽通过苏菲超验体验,平衡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最终在进入公寓墙内的澄明之境,获得拯救。外空间小说《三、四、五区的联姻》的主人公爱丽·伊斯作为富裕、发达、文明的三区的女王,被迫接受供养者的谕令下嫁贫穷、落后、野蛮的四区国王本恩·艾塔,格格不入的两个人由恨至爱,沉溺于四区让爱丽·伊斯发现了三区潜在的危机根源,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中人民的自满自大,停滞不前,爱丽·伊斯帮助四区发展,警醒三区进步,她以苏菲超验体验登上更高的二区。本恩·艾塔则以爱丽·伊斯的方式,迎娶更落后的五区女王,促进五区发展。两部小说都详细描述了主人公以苏菲超验体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

一.苏菲重生

苏菲思想的倡导者Shah认为,苏菲思想不是导师用课本来教会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习得的,这种苏菲体验是被感知的,无法用言语来定义或解释。小说中的“我”与艾米丽就是这种师生关系,她们之间并无太多的语言交流,“我”一直陪伴着艾米丽,等待合适的机会唤醒她心智,帮助她挣脱虚幻。同时,导师也要能够判断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正如一位天生聋哑的人无法对音乐产生敏感一样,有些人也是无法领悟苏菲思想的,如小说中的杰拉尔德。而艾米丽却具有成长和转变的潜力,她在打破禁锢她的传统思想之后,获得新知与重生。

《幸存者回忆录》引用了大量的苏菲元素,最突出的是赋予生命的地毯、多层的花园和鸡蛋象征。叙述者在墙后发现了一个六边形的房间。地板上铺着花纹精细,但生气全无的地毯。人们寻来旧布和衣料弯下身子在地毯上找正好可以配上的地方,当那个形状正好和地毯上的一部分相对应时,那个图案就恢复了活力。这个貌似儿童拼图游戏的工作不是游戏,而是一项严肃且重大的工作,需要人们的合作和友爱,给人们带来愉快。当这个房间消失时,“我”无法再找到它,但 “我”相信那项工作还在继续,必须继续,并将一直继续下去。地毯象征着宇宙潜在的秩序,人们需要共同努力维护秩序,制止混乱。然而,这只是叙述者的理想。随着外部混乱的加剧,墙内世界也逐渐陷入混乱。叙述者突然转变视角,“当混乱状态达到顶点之时……我进入到一个四面都是旧砖墙的园圃里”,这里拥有另一个世界的明媚的天空,香气弥漫,水声潺潺,“园圃底下有园圃,园圃上面还有园圃:赐予食物的地表变为两重、三重乃至无数重—大地的充足、富饶、慷慨……”。墙内富足的花园与现实生活中艾米丽与帮派同伴建立的花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破乱不堪的房间到富足的花园,作者受到苏菲破中立思想的启发,只有放弃陈旧的观念,摆脱社会禁锢,转向内心深处探求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和破碎中的创造性因素,才能提升自我,达到内心平衡,获得真正的富足。

同时,小说中蛋的象征贯穿全文。最初,叙述者意识到墙内有另一个世界,她“将耳朵贴在那面墙上,如同将能孵化的鸡蛋贴在耳朵上,倾听着,等待着”。内在世界像孵化的鸡蛋般充满等待,与此同时,艾米丽在外部世界逐渐成熟。鸡蛋隐喻在内外世界间穿针引线,在小说结尾处,以鸡蛋破裂而达到高潮,“草坪上有一只巨大的带麻点的黑色钢蛋,但被磨光、磨亮了,反射着黑荧荧的光”。蛋破裂了,从里面出现了人们玩拼图的场景。按照苏菲寓意,黑色象征着智慧和领导,反射的光象征着统一,磨光的钢蛋象征着苏菲追求,把钢铁磨光需要艰苦的努力,钢蛋很难打破,这也表明苏菲之路难循。

小说结尾处,“我”通过摇曳的炉火,最后在“个人的”空间里见到艾米丽。她变成了一位穿着艳俗礼服的年轻女子。她的女性角色逐渐显现。可当她的母亲出现时,艾米丽就开始变小,成了一个猩红色的微型玩偶,“这个小玩偶扭动这做出种种姿势,然后在一股红烟中消失,就像关于肉体和魔鬼的道德故事中常有的那样”。这里的母亲形象代表着压抑新一代的旧俗,而这一幕始于火焰终于火焰,寓意打破禁锢现代人的旧俗。当艾米丽摆脱旧俗,准备好转变时,“我”的导师角色逐渐明朗。苏菲导师引导学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双方必须承受痛苦与煎熬,方能醒悟与提升。小说开始提到艾米丽有一种渴望,她到底渴望什么?通过艾米丽的自我努力和 “我”的责任和关爱,墙体倒塌,内心世界开启,艾米丽转变成为她所渴望的新的自我,获得重生。

二.苏菲体验

苏菲思想尊崇“在其途而不知”。苏菲体验是不自觉的超验体验,而且能获得苏菲体验的人必是具有苏菲意识的、有可挖掘潜力的人。苏菲信徒不贪图现世物质享受,注重个人清心寡欲,沉思冥想,通过诵经祈祷、斋戒静坐,隐居独修或漫游四方,沿途宣教,依靠别人施舍和个人劳动为生。《三、四、五区的联姻》中的爱丽·伊斯就是这样在放逐中沉溺与升华,寻找文明,追逐梦想。即使被三区人驱逐,她还在为他们担忧:“她很想知道如果这里的人民,她的子民,没有更多要求地就这样过一辈子,会是个什么情形?”

同时,苏菲教义认为人类的灵魂最主要的本质是爱。爱能使人与真主相接近。莱辛并非苏菲教徒,莱辛的苏菲思想是从伊斯兰教神秘主义中感悟出来的生命哲学。她强调个体在生命的心灵体验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进入澄明之境。她的这部小说以史诗般的手笔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意识融合进化并充满爱与宽容的美境。联姻促使人们从对立到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具体体现在爱丽·伊斯与本恩·艾塔由相互厌恶到深爱的变化上。起初,“这一场婚礼更像是一场葬礼”,为婚礼准备的楼阁死气沉沉,他们交流困难,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然而,爱丽·伊斯努力理解她的丈夫,帮助他摒弃禁锢的思想,学会思考,“他已经习惯她的样子,也开始依赖她。对她而言,当她看到他的思索,看到他竭力靠近她,共同分担他们要面对的一切时,她因他的粗暴而产生地厌恶感会暂时搁置一旁”。他们内心逐渐达到平衡,能够相互交流,直到相爱。一直以来,四区人民被禁止仰望更高的区域,否则将受到惩罚,这个荒谬的禁令却令爱丽·伊斯震撼:四区人民被禁止,而三区人民又不愿意仰望更高的区域,缺乏追求只会令精神空虚,思想停滞不前。爱丽·伊斯有责任引导人民追求理想,超越自我。

莱辛的苏菲思想崇尚生命体验,追求自我超越。面对精神痛苦,主人公以心灵感知探求真理,获得凤凰再生的超验体验。莱辛采用多层次的叙事结构,突破时空限制,表现出对非理性意识的独特理解,唤起人们以直觉重新感知这个非理性的现实世界,重新认识自我,追求生命本体意义。个体生命获得精神进化的能力,打破精神与物质的壁垒,融合自我于集体意识中,铸成永恒。莱辛以积极、自由、乐观的苏菲思想吸引着无数读者,她以作家责任感关心人类命运和人类意识的发展,引领人们追寻生命的本质。

参考文献:

[1]Lessing, Doris.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 London: Flamingo,1994.

[2]Lessing, Doris. 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7.

[3]Shah, Idries. The Sufis. London: Octagon Press, 1977.

[4]瞿世镜 《当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5]司空草,“莱辛小说中的苏菲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第153-154页。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重生
高贵的“伪证”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微软重生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重生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趣玩:南下重生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