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背景下高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2014-04-29成波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农村培养高校

成波

摘要: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等方方面面。文章立足于高校办学视野,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从高等院校办学理念、课程建设和科研实践等方面,探讨高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从而为高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 高校 农村创业人才 培养

时逢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改革已逐渐被推到了浪尖。如何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突破“三农”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努力开拓新农村事业。然而,这项巨大的工程,终究离不开“人”的作用。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应当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机制,构建农村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建设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的定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了全新的定义和表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建设事业,它不是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小城镇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切实得到加强,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切实得到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及其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创业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具备一定的服务农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面向农村进行创造性劳动,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当前,阻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创业型人才的缺乏。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面向农村的创业型人才,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实现办学价值,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受之余传统教育理念、育人体系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虽然普遍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但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对培养“创业革新一代”[2]贡献率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面对培养质量和就业困难的双重压力,高等院校要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再定位,对教育思想价值取向再梳理,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凝练办学特色。

(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创业人才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方向和要务。推进和完成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和历史任务,需要大量高素质创业人才聚集于农村从事创业行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统筹城乡三次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就需要在农村发展新的农业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3]因此,作为最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实施单位,高等院校應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顺应历史潮流,着力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农村去就业创业,并通过他们吸引和带动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高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更新教育理念,为教育改革提供前瞻性指导

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是社会环境革新的产物,决定着教育行为的发展方向。面对国家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高等院校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和办学实际,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重点开展面向基层农村的创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上,应坚持前瞻的教育理念,构建“产学研,政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学校定位、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培养思路、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等方面做好规划设计。

(二)建立育人培养体系,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严密高效的组织保障体系,具体可涉及到课程的研发、素质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三方面。第一,构建模块化、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4]第二,结合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现状,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第三,建设一支良好素质、专兼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学校专职教师大都没有创业经历,存在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和合作意识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不足等短板,因此需要聘请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的企业家、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来弥补学校专任创业师资的不足。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构建农村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分成创业基础理论、案例讨论分析、模拟实践教学等模块。在创业基础理论模块上,除设计创业的通识理论知识内容外,还应加入农村实务与商业机会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容。二是在课程教学面向的设计上,可实施“基础贯通、模块组合、区别培养、重点支撑”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实施创业基础课程贯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农村创业意识,营造面向农村创业氛围;对农科专业,以及非农重点专业,包括其他有农村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实施基础课程加专业课程,通过模式组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四)创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为培育环境体系提供实践平台

一方面,建立教学实践体系。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以校乡合作为平台,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能力。与乡村合作,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出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要让大学生掌握某一农产品的仓储流通,必须到田间地头考察,只有了解了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注意事项及品质特点,才能真正掌握农产品的仓储条件要求及注意事项。同时学生在考察中,还能够了解到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学习到农产品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了解了创业者必备的经营管理知识,树立了市场意识。二方面,建立科研平台。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支持。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的职能之一,同时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方式之一。对创业动机、创业环境等影响创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发展创业理论,指导创业教育,完善国家的创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3] 郁建兴.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

[2] 杰弗里·蒂蒙斯.蒂蒙斯创业学译丛[M].周伟民,吕长春,钱敏,田颖枝,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

[4] 赵经武.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猜你喜欢

新农村培养高校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