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大学生“御宅族”社会适应中的责任
2014-04-29唐银夏辛萍
唐银 夏辛萍
摘要:“御宅族”是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工作、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境,对此,高校应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育引导,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心理疏导,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提高该群体的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御宅族大学生高校责任
“御宅族”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御宅”这一称谓来源于日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原意是指沉迷于动漫和电子游戏的人群,而后,“御宅”一词传入台湾,渐渐被改称为“宅”,泛指那些热衷某种事物,依赖电视、电脑或者网络生活,足不出户的人。近年来,我国大陆引入这一概念,意思与台湾地区相近,大家互称为“宅男、宅女”。
一、大学生“御宅族”的形成
“宅男、宅女”大多数为80、90后的年轻人,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成为了校园中的特殊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其中,学生网民规模庞大,约占全体网民的30%,而学生网民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为大学生网民。这些大学生长时间与网络打交道,除了上课,几乎都在宿舍,時刻与网络、电脑游戏为伴。
大学生“御宅族”的形成有着客观的因素,首先,网络的兴盛和电脑的普及使上网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了解资讯、查阅学习资料,还是与朋友联系,都离不开网络。其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长期处于中学学业压力之下,鲜有闲暇娱乐时间,进入大学之后,学业压力相对降低,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网络、电影电视和电脑游戏。再次,当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有较多不良社会风气,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容易出现思想意识上的不适应或价值观念的冲突,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因而转入网络世界,寻求自我的独立空间,规避社会。
二、大学生“御宅族”的社会适应困境
社会适应指的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1]。对于社会适应的内容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陈会昌认为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社会角色适应和社会活动适应[2];淘沙指出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内容包括学习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3];陈泰认为社会适应的构成因素包括生活适应、人际沟通适应、社会技能适应等[4]。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社会适应分为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工作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
1. 学习适应困境
大学的学习特点与中学有着巨大的差异,课堂知识量较大,老师不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课后不再有班主任和老师时刻督促,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学,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资源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大学生“御宅族”除了上课以外,长时间呆在宿舍,生活呈现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状态。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不能够很好的分配闲暇时间,而是一有空闲就不断的上网聊天、购物、看视频、玩游戏,或是看小说、打牌、睡觉,有的人甚至逃课,终日宅在宿舍混沌度日。很多大学生“御宅族”对学习的主动性不高,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常有挂科现象,严重者更是留级甚至退学,严重影响了学业。
2. 生活适应困境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之后,离开家人开始独立生活,不再有父母操持日常吃住行,一切生活事务需要大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这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很多大学生“御宅族”都给人一种无法适应独立生活的印象,他们生活态度慵懒,缺乏目标和规划,作息时间混乱,饮食随意且不规律,生活单调,内务卫生杂乱,较少参加户外活动,身体素质日渐减弱,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身体缺少锻炼,造成了视力下降、脊柱劳损甚至病变,消化功能紊乱等病症。这样的生活现状为大学生“御宅族”将来的生活埋下了巨大隐患。
3. 工作适应困境
大学生“御宅族”大多数时间都闭门不出,较少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与社会的接触,与人交往较少,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如长期相对封闭的生活导致其不善与人合作,团队意识薄弱,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其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生活规律的紊乱导致其难以适应工作的繁忙和压力,人际交往的缺乏使其沟通表达能力较弱,不能在工作环境中跟领导、同事形成和谐的关系等等。
4. 心理适应困境
长期的网络生活让大学生“御宅族”患上了网络依赖症,有的同学表示,他每天都上网,却时常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情,只是习惯了打开电脑,打开QQ,打开浏览器四处游逛。更多的同学表示他们遇到问题习惯上网搜索,而不是主动思考,这一习惯使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过分依赖心理,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另外,大学生“御宅族”在“宅生活”中逐渐出现自闭心理,他们的大多数活动都限于宿舍内,较少与他人交流,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参与集体活动会让其觉得烦躁或无聊,于是便更不愿意出门,性格愈发狭隘、孤僻,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还有的大学生“御宅族”沉迷于网恋、网络游戏等虚幻世界,与现实生活愈来愈疏远。
5. 人际交往困境
大学生“御宅族”的大部分时间都独自度过,很少参与户外集体活动,缺乏与他人的现实互动,他们交友在网上,恋爱在网上,宣泄情绪在网上,倾吐心事在网上,甚至与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都用聊天工具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交谈,这使得“御宅族”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减弱,沟通组织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形单影只,无法拥有和谐的人际圈子,进入社会以后也难以适应社会的集体环境。
三、高校在大学生“御宅族”社会适应中的责任
1. 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模式
某些高校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严格管理,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御宅族”有了逃课的机会,他们遇到不感兴趣的课程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去上课,学校也没有对他们实行相应的惩罚,他们便将逃课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对此,高校应建立起一套系统而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考勤,教学和学工部门加强对教风、学风的建设,在学校中营造起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同时,不少高校的教学模式单一而成旧,以理论灌输和大班讲授为主,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高校应改革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将学生从宿舍吸引到课堂上来。
2.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做好自我人生规划
大学生“御宅族”普遍缺少自我规划,他们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态度在学校里消磨时间,生活懒散随意,心态消极。高校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走出宿舍,走出电脑和网络,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各种滋味,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网络闲逛上,将人生囚禁在室内。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的人生规划,为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设定目标,然后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实现梦想,摒弃浑浑噩噩、迷茫徘徊的生活方式。
3. 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融入社会
大学生“御宅族”缺少工作所需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终日呆在室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上工作崗位后,便呈现出种种不适应。对于这一问题,高校应为学生组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某些课程中可以加入社会实践环节,以分小组开展社会调研、完成课题等方式,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到理论知识,也能深入社会,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将实习作为必修环节,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真正接触工作岗位,减少在宿舍“宅”的机会。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和假期参加各种兼职和实习活动,将参与的情况与奖惩、课程评分相结合,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去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工作适应能力。
4. 加强心理疏导
大学生“御宅族”在长期的封闭生活状态下容易出现自闭、逃避、孤僻等心理问题,高校应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但要特别注意疏导的方式,避免令学生反感的生硬说教。其一,高校和各院系应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可在校园网设立学生论坛,在论坛上发起健康向上的话题,推荐励志成长的书籍和电影,吸引学生关注。其二,举办“宅男、宅女”联谊会,座谈会,开展团队辅导,帮助“御宅族”们敞开心扉,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其三,教师和辅导员要给予“御宅族”们特别的关注,通过QQ、微信、微薄等“御宅族”们喜欢的交流工具与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世界,引导他们化解心理症结,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我,投入生活。
5.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是课程学习的延伸,能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给予他们难忘的大学回忆。高校和各个院系应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球类比赛、趣味运动竞技、素质拓展活动、歌舞比赛、文艺晚会等等,还可以深入学生生活的宿舍区,举办文明宿舍评比、宿舍环境设计大赛等,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御宅族”们走出网络生活,投入到校园活动当中,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增加人际交往,锻炼提高沟通、交流、组织能力,丰富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康.社会学辞典[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 陈会昌.德育忧思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152.
[3] 淘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4] 陈泰.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