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设问策略探究

2014-04-29周建潮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探究

周建潮

【摘要】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设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设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设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96-02

思想政治新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一样,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的设问是一个关键因素。然而作为中学德育课程主要形态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其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又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会影响到中学德育的实效。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问的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要有质量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通往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问题仿佛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反之,一个质量很差或惩罚性的设问,其结果不但可能挫伤学生自尊心,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和交流通道的堵塞。因此,教师的课堂设问就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讲求设问的质量,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设问才是高质量的呢?

(一)立足生活,体现人文性

新课程构建的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着力寻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毋庸置疑,在课堂教学中,这种从生活现象出发设计问题,比问纯理论化、知识化的问题要好得多,因为它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设问中,理应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避免设问的纯“工具性”倾向。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关于“消费”的内容时,可设置消费观和人生观的问题讨论,在讲授《哲学生活》中有关“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我们可以设置“中学生上网有哪些利与弊”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事实上,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在突出人文性特点,这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导向。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设问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除了和上述两种设问一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体验生活、关注生活以外,如果我们的教师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则这种设问还会给予同学们快乐的感觉、成功的感觉、以及被尊重的感觉,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设问。

(二)注重探究,兼顾教育性

探究性设问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教师“单向性”的问,甚至是“满堂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的教学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都是围绕“情境探究——情境分析——情境回归”的顺序编写的。每个框题有几个探究,每个单元又有一个综合探究。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设置有效的探究性问题,建立探究氛围。实践证明,这种探究性设问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首先,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并且在合作、讨论、交流中能更多地引导学生相互设问。再次,它还能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立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统一,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探究性问题不可能当堂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这也许更能让学生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他主张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课程。同时,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了突出位置,特别要求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渗透思想性、教育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设问要讲艺术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科学地运用设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改变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如果不顾客观事实,随意使用,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设问应恰倒好处,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找准关键点,把握住设问火候

课堂设问要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设问活动,既要考虑问题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设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设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教学应变设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教学设问要把握好适当时机,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分清主次提出不同问题。设计设问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知识的规律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关键处。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本、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吃透教材,处理好设问难易度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能够用现有的知识回答某个问题,人们的思维过程就不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须借助于他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为此,设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相衔接,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之间以及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点衔接处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

(三)提供思考空间,力求设问有效性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课堂气氛浓郁或沉静。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害怕学生的沉寂与冷漠,习惯于要求学生对答如流的喧哗场面,可就是不能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而形成自我见解的机会,从而造成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语言“卡壳”、思维“短路”等现象,课堂也由此陷入了被动、难堪的局面。其实,课堂从来就不该是热热闹闹、沸沸扬扬的,真正的课堂通常是冷热相生、动静相间的,而当设问出现静思的时候,恰恰也正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展现教学智慧的时候。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布白”之道,以给欣赏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间。此理对教师的课堂设问同样具有启发性。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设问法,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美国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对学生的设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内容的多样性,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等等。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十分讲究课堂设问的“空白艺术”,提高课堂设问的质量效益。所谓的“空白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活动,让他们做教学时空的主人而非做奴隶,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和发挥。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设问需要教师的开拓性和基本功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设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设问、学生回答这一模式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设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实践。长期以来,课堂设问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设问——学生再回答”,有的学生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或者害怕教师设问,学生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降低。

实际上,学生设问是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积极的学习往往以问题开始。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设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创造设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所以在提高教师课堂设问质量和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设问。

但是,学生的问题对老师往往也是一种挑战。这需要老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雄厚的知识储备。例如笔者在一次政治教研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讲《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框时,用美国记者对中国政党制度带有刁难性的问题给学生设问,结果引出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质疑,并提出我国有了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干嘛还要共产党的领导的问题。由于是在公开课上,这个突然性的设问立即给老师带来恐慌,课堂也陷入混乱。其实对于这种情况,上课教师完全没有必要紧张地立即否定和批判学生的设问,她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政治知识给学生满意的解释:“现代的政治都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领导的自为政治要比人民自发的政治活动进步,所以现代的中国当然也应该由政党领导,是共产党的性质等决定了它的领导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集合体,就不需要国家和党派了。”于是就可用我们的国情,中国革命史和党的性质等,来解释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了。这样就不仅避免了紧张和尴尬,还能使这堂课得到意想不到的升华。当然这需要教师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扎实的基本功。

总之,课堂设问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激起学生智慧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我们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作为政治课教师就应正确地利用这一技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政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