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教育彰显人性
2014-04-29陈永连
陈永连
【摘要】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关注、关心学生的一言一行,每一个细节,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从尊重、教育、引导、担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思想教育有效乃至高效。
【关键词】人性教育尊重教育引导担当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2-01
当代学生太有个性,非常难教!这是今天众多老师,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老师发自内心的感叹。尽管许多教师熬费苦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研究和尝试,效果还是甚微。
所谓的“难教”原因很多,简言之就是教育的无效性。
有鉴于此,如果能换位思考,尝试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一下:在喊“师道尊严”的同时,给过学生尊重吗?强迫学生学习的同时,试问我们的教育程度有多深?在他们有不足、缺失极需关心和引导时,除了责备之处,给了他们什么?……解决思想教育中的无效性问题,我认为必须摒弃“师道尊严”、“唯我独尊”观念,责罚取代教育等不良方式。从尊重、教育、引导、担当等人性化的教育中思考。
一、尊重,有效性的前提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情感丰富,可塑性大,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讲现实、讲民主,倾向于个性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对于新鲜事物敏感度高,接受能力极强,已形成个性独到的见解。甚至有些成人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在他们心目中已是见惯不怪了。对于老生常谈的教育已有自己的思考,对某些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的东西产生反叛倾向,做出反其道而行之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孩童也有人格尊严,也应得到同等的尊重,也可以说,学生渴求得到认同和尊重。教育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是给予学生尊重,遇事不急不上火,静静地与他们交流、交心、分析、探讨问题,并适时加以引导。比如他们提出自习课进行篮球比赛;周未组织野外春游等等似乎无理要求时,不妨先行认同其贪玩的天性,再去权衡利弊。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长时期生活在呵责及命令中,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尊重的因子。现在,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同和尊重,才能使他们懂得并学着去尊重他人,实现“信其教”。
二、教育,有效性的条件
关于“教育”的定义,现代人一般把“教育”中的“教”与“育”严格地区分,又把“教”与“育”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纯粹的校园教育,学习不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反而与考试相结合;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的剥夺,违背人性。必然是“教”与“育”绝对分离,其后果只能是无效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教育。
家长专制下的家庭,作为孩子的只有服从,将教育变成了命令;更有甚者视暴力打骂为教育。教育科学无法在家庭中实施。对家长的教育视作“唠叨”,使得孩子习以为常地视而不见,或出现叛逆与父母对着干,有的干脆玩离家出走,出现无法逾越的“代沟”。谈何教育效果?
那么“教育”需要什么?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天早晨,几个学生早早回到校园,看见了一位女教师正津津有味地读着《鼹鼠的月亮河》,便好奇地探头过来看:“哦,一本有趣的童话书。”“想看吗?”这几个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和老师挨在一起,看着,翻着,不觉中上课铃响了。以后,这几个学生和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见他们一起学习的身影。案例中老师没有太多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行为,却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育需要适时地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条件。
三、引导,最有效的途径
教育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是一种教人的工作,一种引导学生成长、学习与发展的工作,它的功能在于将学生从由无到有、由负面导向正面。
引导,是通过教师用正确行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走出困境,或是带着学生向某个既定目标行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师生皆凡人,谁能无过?一个学生的犯错,一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只是未能及时或无办法自行改正。此时他的内心极需一个人的同情和帮助。适时的提醒及引导,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空间,也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和改善的机会。直接的引导,助其改过,必然是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实在学得太“苦”太“累”了。我们身受感同其“苦”、其“累”,采取正确而有效地引导,积极地为他们减压,从精神上帮助他们从“苦”和“累”中解脱出来,化“痛苦“为快乐。
高效教育的创建,往往是功在课外。课堂上即众目睽睽之下,只会是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使学生有老师故意揭短令人出丑之猜疑。故此,课外个别谈话了解,交流得失是比较积极且高效的教育。当然课前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了解学情,是减少无效行为的必要途径。如果教师能做到提前备课,既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又了解了学生,还能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为高效课堂提供创造条件。
四、担当,最感性的行为
担当,即承担,敢于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大部分学生一方面是童真未脱,做事懵懵懂懂,顽皮、活泼、爱作弄人;另一方面是生理、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伤害。对彼此的伤害,惩戒等手段只能是更大的伤害。适时适当地引其认错,导其承担,使之成为自觉、自悟,自我提升的原动力。
总之,有效教育的实现,在细微处、在节骨眼上、在人性化的生活中。放下“师道尊严”,“亦师亦友”把学生当成至亲至爱去关怀爱惜,定是“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1]张贞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社会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钟小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肇庆教育学会主编的《肇庆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3]李文金;试论家庭教育人文关怀及其路径[J];云南电大学报;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