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花香》课堂教学反思
2014-04-29曾先林
曾先林
摘要:教师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处理好课堂上学生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抓住时机,恰当地引导点拨,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也会变得异常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材;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56-1
一、源起
学校教研活动,我执教《一路花香》。试上课时,我指导学生朗读破水罐和挑水工的对话:……“我想向你道歉。”……“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能不能把课文中的‘你读成‘您。”还没等我做出反应,他忙补充道:“这样读,可以体现破水罐很讲礼貌。”因为只是试上,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不够,预案时没有备学生,对学生突然其来的发问我措手不及,于是急急搪塞道:“既然编辑叔叔是这样写的,就一定有它的理由,我们还是尊重专家,尊重课文。”那位学生很沮丧地坐了下来。
课后我开始反思,学生的提议并不是没有道理,而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中智慧火花的闪现,如果加以引导,将成为本节课一个亮点。想到这里,我为课堂上错失良机而懊悔不已,这种悔恨的感觉不亚于关羽大意失荆州。细细想来,课堂不能有太多的约束,要想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课堂,就不能死抓住教案不放。按教案上课,虽周密严谨,却统得过死,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智慧火花,不能及时地点亮,而放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我感到很惋惜。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就这么白白浪费了,多好的一个教学资源啊!那是我求也求不来的。如果当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机智,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该多好。
正式上课时,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放下教案,随机应变课堂中出现的“插曲”。
二、回放
教学片断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路花香》,多媒体出示第二节:
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问:“为什么呢?”“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破水罐答道。挑水工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指导学生朗读。
生:老师我觉得破水罐对挑水工说的话中,如果把“你”改成“您”就好了。
师:你的建议很有研究价值。(我窃喜,学生能再次提出这个问题。)
师:我们的教本是很多专家反复筛选的,今天我们就针对王某某提出的问题展出讨论,看看是用“你”好,还是用“您”好,记住我们的对手是有名的专家呀!(黑板板书“你”和“您”)
师:请同学们把“你”和“您”带入文中反复读读,细细琢磨琢磨。
学生练习朗读。
生:老师我读了五遍呢!还是觉得“您”好,“您”表示对别人尊敬,说明破水罐很讲礼貌。
生:破水罐每天只运半罐水,他对挑水工感到愧疚,他对挑水工说话时,一定很讲礼貌。
生:挑水工像个很有知识的老爷爷,破水罐对他说话肯定有礼貌。
生:“你”一般用于平辈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我觉得用“您”好。
师:同学们理由很充分,那我们就把“你”改成“您”来读。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很善于思考,我建议大家以四(1)班的名义,给苏教版的编辑写一封信,建议把“你”改成“您”。(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探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高兴地鼓起了掌,学习语文热情更为高涨。)
三、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在这种过程中,他们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于是会提出许多让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但愿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意外问题,在教师的巧妙和耐心引导下,都能成为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课堂上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在思维的驱动下,对文本进行质疑,建议把“你”改成“您”,这是教学的生成,是预案中不能预及的,学生发现教材本身的不足,针对文中的瑕疵向教师提出建议,如果处理好这一点,课堂就会生成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变动。”只要教师不受教案的约束,把握时机,恰当地引导点拨,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执教《一路花香》时,接受、肯定学生的建议,是对学生意识中存有的善的情愫——文明礼仪的赞许和鼓励,我想这节课学生不仅明白了教材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而且传统的文明礼仪善德将会扎根于学生心中。一位外国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庆幸的是,学生从文本的瑕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自我教育,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