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感受,让学生学有所获
2014-04-29李惠芬
李惠芬
【摘要】当今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为了应考,不自觉地追求分数,从而忽略学生个体阅读的感受,渐渐地,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致使我们的阅读教学难度越来越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若干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诵读启发探讨个体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75-01
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的比重较大,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通过探讨使师生都能感悟文本。而教师、学生所扮演的角色、相互间如何探讨文本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对于经典的语句和段落没能很好地背诵,缺少积累,导致学生腹中没“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读书要理解和运用,读一篇文章要弄懂,不能死记硬背。而在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对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过分地强调,甚至学生还没有把全文的内容消化掉,已经要归纳中心,体味作者的情感,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当中的一部分。
2. 教师着重对文本条条框框分析,没能系统的归纳,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一知半解,未能很好把握文意。现今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忽视了对学生不同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就开始从头到尾地讲解,反复强调“考点”和“识记点”,强调教学结果,把学生变成了一个个“速记员”,把生动的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记诵。这样的阅读教学排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诘问和探究,把原本生动、丰富的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冷冰的知识接受。
3. 课堂中对阅读习惯的培养缺乏重视,也是阅读教学效果缺失的原因之一。某些时候,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集体交流,而有些学生可能连课本内容都不熟悉,使得交流往往在同一个层次面上,导致理解肤浅、不够深入,学生自主发现少,学生读书体验少,答案过分强调了教师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究其原因,没有把阅读课本作为重点,忽视了文章本身。再加上在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的课堂上,学生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理解,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专心地“记录”,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就得不到培养了。
二、实施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 运用多种“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本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运用多种朗读的方法至关重要。
①分组接龙读。课文可以分组或由几个学生接龙读,甚至可以男女生轮流来读。特别是一些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要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厌烦心理。此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里,暗地吸收别人的长处,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②配乐朗读。这种朗读的设计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情感类的配乐朗读设计;一种是形象类的配乐朗读设计;一种是背景类的配乐朗读设计。加入音乐的元素之后,能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果音乐搭配得好,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此外,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等,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适当地使用都取得不错的效果。
2. 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借此锻炼思维,提高语言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并要运用在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预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3. 阅读教学应重在感受、领悟和积累,培养语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儿”,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地记住了一些“僵死”的答案。试卷上所反映出的阅读部分高失分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难逃其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倡导学生对文本的多方面的认知和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探讨更加有利。
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要明白“个性化阅读”不是“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个性化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代替性,不能养成学生浮光掠影、不假思索地说话的习惯。个性化阅读,可以结合获得的知识的阅读,可以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获得体验的阅读。也可以结合想象的阅读,变换言语形式的阅读。而且,不管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求同存异。求同,就是求得和文本意义最为接近的理解,存异,就是要鼓励学生基于不同心理特点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结合不同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的阅读感悟。
4. 开展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读的方法,不是局限于课堂内的,教材内的。因为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过程,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会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是我们很难想象的。
5.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是货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学生从直接的生活发现的,常常不多。在阅读中去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这却是常有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实际,对号入座。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联想,于是就把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写作能力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阅读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感受自我的存在,探求人生意义,理解生存的世界。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阅读过程中这种“自我”构成功能,促进自己与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精神的满足。
语文学习,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在课堂的45分钟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理性和感性知识,学有所获。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带有教师本人个性色彩解读的过程。备课固然必须大量占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要把信息巧妙“溶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如何更好地对学生的人格构建、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那么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是取得真正的成功。
[ 参考文献 ]
[1]《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王俊德,王格奇编著。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肖川,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1.
[3]《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和思考》http://www.qtedu.net/eduzl/jsgd/200705/7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