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阅读讨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2014-04-29吴伟华
吴伟华
【摘要】“阅读、讨论、探究”三步环节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改革的实验,强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关注初中学生阅读政治文本能力的发展;引导和探究初中学生阅读政治文本的方法;注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阅读讨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70-01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给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带来了新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及学情情况开展了“阅读、讨论、探究”政治课堂教学实验,以此转变学生的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一、利用好教材的文本,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也适合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以现行政治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努力拓宽政治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政治知识、提高政治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书,使学生会读。
新教材增设了不少“活动课”内容,这更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在展示课题后列阅读提纲、读案例、读图,让学生阅读其中的原理内容、理清结构。要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素质的基础为基点,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思维超越文本,建构新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
近几年来,中考一些主观题、开放性的题目的出现,预示着问题的答案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讲究理解的合理性,特别是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更加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二、创计问题情境及氛围,培养学生的“小组讨论”
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引领落到了实处。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情节,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如早上上学时,要迟到了,可前面的红灯亮了,“闯”还是“不闯”?发现好朋友在抄作业,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去市场退不合适的衣服,老板不承认是他的货,态度恶劣,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结果发现老板多给了钱,要不要还给他?等等这些生活中可能碰上的两难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对话,去碰撞,去寻找真知灼见,去建构认识,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认识,提高了认知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就知识本身而言枯燥乏味,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的兴趣,常常都会运用事例、视频、音频等材料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争辩中明事理。学生议论和讨论的形式上有:导中议、读后议、专题议等。但是利用什么材料?如何有效地利用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以达成教学目标?最考验老师的知识水平,知识面,思维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如八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则材料: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据为已有,还是主动归还?
学生阅读后,我引导他们思考并参与讨论,如果你是那名学生,你会选择主动归还,还是据为已有?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主动归还会是什么结果?据为已有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主动归还,违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可能受到处罚,但守住了自己的良心,道德上得到了安慰;据为已有,可以逃避学校处罚,便可能一辈子良心不安,道德上受到谴责。在“还”与“不安”中,学生展开激烈辩论,进行思想斗争,在斗争中学会思考,理清到底该怎么做。我带领学生继续阅读: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惴惴不安的他终于走进校长办公室,说明原因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我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校长,你如何处理这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说要表扬他,也有部分学生说要惩罚他,于是我让学生分别说出其中的理由。自然,最后的哈佛故事的结果学生都知道了,也深深懂得了“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
三、发挥教师的导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探究,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
合作探究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而不是让多数学生听少数几个学生发表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保证探究活动有广度、深度和信度,一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活动开展前给予充分的指引,让学生的思维目标有总方向;二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活动中不断铺桥架路,为学生搭建从设问到结果的“思维之桥”,即分解设问、缩小设问切入口、降低设问难度,帮助学生尤其是让广大学生能够一步一步抵达目的地;三是要求教师必须仔细聆听、点评和升华学生的发言。老师对学生发言的关注、点评和升华,不仅是和学生真正的深层次的互动,而且能够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