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2014-04-29曲军
曲军
摘要:随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品课程研究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精品课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 内涵 问题 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展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层出不穷,取得重大进展。回顾近几年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在繁荣的层面下,也显露出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问题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高校精品课程的内涵
1. 精品课程的内涵
2004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对精品课程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所谓精品,针对课程而言,第一是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精湛;第二,是指教学内容新颖丰富,能够追踪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动态;第三,是指教学手段和方法先进,倡导研讨交流、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探究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第四,是指教学理念先进,在精品课程教学中贯穿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第五,是指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辐射推广和示范性作用。
二、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精品课程申报存在重复申报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分为国家、省、校三级课题,对于同一门课程,可以同时申报三级课题,如果申报成功,可以分别获取不同的经费支持,在这种申报机制下,受利益的驱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品课题纵向的重复申报;对于同一级别的精品课题,往往存在内容重复问题,今年的精品课题,改个题目,稍微充实点新内容,明年继续申报,怎么界定两个课题的重复率,重复率低于多少可以申报新精品课题,一直是困扰管理人员的问题。
2、精品课程建设的盲目性
很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缺乏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缺乏长效机制,忽视课程体系和架构建设、不从本校、本专业的实际出发,一味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更有”,使精品课程建设变成各类“指标工程”、“形象工程”,甚至有些学校片面地用精品课程的级别、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因此,很多学校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立项、申报工作,申报之前做足文章,而对申报之后的工作——教学实践的落实和检查毫无兴趣,甚至申报所用的课件、教案搁置不用,使精品课程建设陷入盲目性。具体表现为精品课程建设重申报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重个体轻团队,导致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很难发挥;
3、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不科学
设立怎样的科学评价机制,确立怎样的评价标准,是当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首先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1) 评价标准不统一
关于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也有人提出要做到几个“精”:“精粹而不繁杂,精当而不失体,精辟而不流俗,精湛而不虚夸,精深而不肤浅,精进而不囿旧。”由于学校的不同,专业的不同,这种评价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很难统一。高校精品课程往往是由具体的校情———专业特点、办学传统、师资水平、科研水平、学生素质、学术基础等决定的,由此显示出课程的精品内涵。
(2)评价渠道狭窄,评价机制不科学
目前,判断一门课程是否属于“精品”,或属于那个层次“精品”方面,存在着评价渠道狭窄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对精品课程的界定主要来自学术委员会的專家意见。专家往往根据申报者个人的陈述,凭文字材料得出结论。由于有些专家目前脱离教学一线,或者由于学科的限定,使其对评价对象并不十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评价结果,往往有失客观、公正,彰显评价机制不科学。
4、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的奖励机制不健全,首先表现为资金投入不够,精品课程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很难调动教师开发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其次表现为资金投入比例不合理,目前只注重前期的调研,中后期的结项的经费投入,对于后期的维护经费很少有资金投入,使精品课程建设很难持续发展。
三、 加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1、改革课程申报机制,实行一站式申报
精品课程的申报应首先从校级开始,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位一体的申报机制。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结项后,学校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课题实行严格的考核。对不合格的精品课,令其整改。对于整改不合格的课题,,取消其精品课资格。对于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精品课程,由学校向省级部门推荐,以此类推,一门精品课程,通过一站式申报,逐级推优,避免了精品课程申报纵向重复问题。对于课题横向重复问题,可以借助第三方评审的方式予以界定。
2、建立规范的评建机制
建立严格规范的评建机制是抓好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制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严格的申报审核制度,对申报项目进行层层把关,严格筛选,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搞好精品课程的立项、检查、结项、考核和推广等工作,尤其注重精品课程中期检查和后期考核工作,使各个院系能及时查找不足,完善精品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3、建立精品课程有效评价机制
改革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坚持专家评审的同时,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精品课程评建机制。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质量评估表、课程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信息,了解相关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精品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强大动力。每年设立精品课程专项建设经费和专项奖励基金,用于保证精品课程的基本建设和鼓励教师开发精品课题。精品课程专项建设经费应该严格实行经费的三级管理制,即前期建设经费、中后期的结题经费以及后期维护经费。为了防止精品课程的老化,应逐步加大后期维护经费的投入,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同时,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只有通过建章立制,改革申报、评审、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琼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2]田卫国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教育探索 2010(2).
[3]贾剑秋 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9(3).
[4]樊水龙 范亚楠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窥 [J].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