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4-04-29谭琳元许峰周君琪
谭琳元 许峰 周君琪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从目标定位、教学改革和师资结构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 创业型人才培养 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业活动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民办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扎实落实必将为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一、 民办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认知不足,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民办高校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只是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还未引起重视,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虽然创业教育形式多样,但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不能真正地将创业过程所需要的冒险、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理念贯彻于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在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简单地视为一种“第二课堂”而放任不管,甚至视为大学生在正常就业渠道以外的、低人一等的职业选择,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校重要的使命和目标。
(二)文化氛围缺乏
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健全的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内部的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除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给创业的人际环境带来了负累,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未形成积极支持、鼓励的氛围,这些外部因素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枷锁。
(三)实施范围狭窄
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部分院校的少数学生,设立的创业机构都是精英化的组织,大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挫伤了创业积极性,导致创业教育没有得到普及。有些高校试图简单地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培养大学生就业动机,不但很难激发起创业意愿,有时还会弱化对创业的冲动。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第一,过分强调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导致课程的单一性。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按照统一的進度完成学业,没有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只是在部分课程上,考虑了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二,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民办高校强调实践教育,然而实验设备、实习基地不足,技能性或实践性的课程不多,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太少,创业型人才必备的基础能力难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重知识,轻动手能力,缺乏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 ,专业课程多,基础课程少。从而造成培养的人才技能单一,知识面过窄,现有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并拥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人才。
(五)师资队伍匮乏
首先,师资数量明显不足。近年来由于学生数量发展过快,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师生比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兼课过多,花在探索教学、科研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使得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少,缺乏名师。
(六)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采用课堂集体讲授,对其他的教学方式较少运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民办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育目标
民办高校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有能力自主创业的人才,必须转变思想,不断深化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育观、创业型人才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二)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健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一方面,大力倡导建设创业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创业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如开放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等,促进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网上交流;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实践,邀请一些成功创业者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座谈,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从而激发创业动机。另一方面,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欲望;改革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育人环境;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将创业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服务。
(三)完善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原理与典型案例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思维、创业活动提供材料和范例。第一,加强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加强文理融合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设置综合课程。重新组合相关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第四,开设创业类课程。构建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学产研合作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到人才激励的完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人才引进上,注重引进有实践背景的教师,把其视为与学历、职称、科研同等重要的参考指标,引进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创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上,注重知识创新,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实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将最新的技术、观念带入课堂,建立认证创业教师培训体系,重视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培训;人才激励上,建立符合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引导专业教师投入创业教育。
(五)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向的知识接受为双向的思维互动。引入角色表演、真实案例分析和模拟创业等教学策略,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第一,通过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第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将学生带入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带着发现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强烈愿望来接受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叶辉,周峰.中国创业教育的破冰之旅[N].光明日报,2008.1.
[2]徐华平. 创业素养: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J]. 中国培训,2007.12 .
[3]冒澄.试论创新背景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