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贞节牌坊微探

2014-04-29许乂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贞节牌坊女性

许乂

【摘 要】徽州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徽商的名气更是响彻国内外。就是在这样一片有着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滋长了一种牌坊文化,其中尤以贞节牌坊众多而为世人瞩目。本文旨在探究徽州牌坊兴盛及贞节牌坊众多的原因,并加以简介贞节牌坊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徽州;牌坊;贞节;女性

徽州既不指现在的徽州区,也不指以前的徽州地区,它原是历史上一个行政区域,后来衍变为一个地域的名称,其范围包括现在安徽省的歙县、绩溪、休宁、黔县、祁门和江西省的姿源等六县。牌坊,古名绰楔,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这种门洞式的建筑物,原来只是作为道路起点终点的标识。至明清始发展为纪念碑式的建筑物,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即那些用儒家价值观念所判定的优秀人物并形成特色,成为古老中华独有的象征性标识。而以牌坊这一形制各异、寓意深远的建筑形式为载体,独具特色的牌坊文化,蕴涵其中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在传统文化中居有特殊的地位,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徽州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它是徽商的故乡。徽商曾在中国历史上做出灿烂的贡献,更是中国十大商邦之首。这里依山傍水,后有峰峦叠嶂的黄山,前有烟雾氤氲的新安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钟灵毓秀的江南,孕育出别样的牌坊自有其根源,不妨一探究竟。

一、牌坊兴盛的原因

1.文化原因。徽州是一个注重读书的地方。徽州大地盛传一句谚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话虽粗鄙,但道理却在。也充分说明徽州人重视读书科举,就算是经商,也尊奉儒商之道。“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师。”“十户之村,无废诵读。”就是当时徽州文化昌盛的写照。教育的发达导致了人才辈出,明清两代科举及第者,仅徽州本籍就有举人996人,有清一朝,徽州中进士者共226人。②还出现了非常著名的学派,诸如徽派朴学,徽派建筑,新安画派等等。教育是文化繁荣的温床,文化的繁荣为苏州牌坊大规模的出现提供了文化上的保证。如果没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惠州牌坊就难以形成如此盛大的规模。

2.经济原因。徽州牌坊规模如此宏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修建如此宏大规模的牌坊群,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完成的。明清时期徽州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显的地方,加上因躲避战乱逃至此地的比方移民,使得土地资源更加紧张。无地可耕,导致徽州人不得不另辟新径,外出经商便是其中首选。于是有了“徽人不蹲家,经营走四方”“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人一丢”的说法。外出经商慢慢便成了当地男子的一种自觉追求。出现了“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的情况。如此客观原因早就了徽州“商贾十之九”③几乎人人从商的状况了。虽然小环境来说重商之道显而易见,但徽商仍处于“官本位”的封建体系的大环境之中。自小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熏陶下,徽州商人成就了儒商的气质,尽管他们在商业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崇尚仕途。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三百年之久。他们年老返乡,扩祠宇敬宗睦族,立牌坊传世显荣,徽州牌坊的兴起自有其经济基础。

3.理学精神的濡染。徽州是朱熹的故乡,又是二程(程颢、程颐)的祖籍,再加上徽商崇朱好儒,毫不吝惜捐资办书院,使得理学在徽州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非它郡可比。弘治《徽州府志·风俗》中说:“徽州自朱子之后,为士者多明义理,称为东南邹鲁。”《绩溪县志续编·硕行》则云:“新安为朱子阙里,而儒学独茂,岂非得诸私淑者深欤!”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命题,对牌坊尤其对贞节牌坊的大范围出现,更是有着难以低估的影响。

在徽州,很多商人虽身为巨贾,仍念念不忘儒业, 致使登科出仕众多,商儒一体几乎比比皆是。有些徽商即使本人不能由贾入儒,也尽量创造条件令子弟走儒业之路。希冀通过科考去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以报效国家,显贵扬名,荣耀乡里。贾而好儒成为徽人的最高社会价值,而徽商在经营四方所敛聚的资材又强有力的推动了这一最终理想成为现实。既然徽商中有许多人选择了由贾入儒之路, 其他徽人也就更容易在观念上接受儒家的道义准则, 并尽一切可能去付诸实施, 而企盼获得由皇帝直接封赠下旨建造牌坊, 就成为实现这一殊荣的最佳途径。于是诸如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四世一品坊、同胞翰林坊此类的牌坊, 在徽地为数也就相当可观。

二、贞节牌坊众多的原因

1.主观因素。正因为徽州是朱子故里理学之乡,对于理学所崇尚的三纲五常更是奉为真理,作为徽商人毕生追求的道德境界。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根深蒂固于徽州人的思想之中,将夫君视为天的徽州女人,从自身来说,她们主观上将贞节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自己的性命。那些为夫君守寡终身不再改嫁的女人更是被视作道德上的楷模,要受到世人的景仰。为了旌表这种贞节烈女,族人向朝廷请命为她立下贞节牌坊,以褒扬其行為。这是家族的荣耀,广大女性为能死后得到一块贞节牌坊而为之惜守一生。

2.客观因素。树牌坊,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厚恩,流芳百世”之举,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妇女贞节为最多,其中,商人妇占了绝大多数。出于自然环境、人口压力、人地矛盾的原因,为了活命,男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从事商业。有谚语云“歙南太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是说徽州当时年满十二、三岁的男子就要完婚,然后外出经商,他们往往要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返乡省亲,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之说。《新安竹枝词》更形象的描绘道:“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更有甚者就死于异乡,再也没有回来过。留在家中的妻子不得不守寡或者是守活寡,操持家业,侍候公婆,抚育幼儿。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女子贞节故事流传后世,一座座贞节牌坊深吟着徽州女人的血与泪。

三、徽州的贞节牌坊

据记载,自唐宋以来徽州建有的牌坊达四百多座,至今保存下来的也有104座,居全国之首。徽州现存牌坊最为有名的一处,是在东距歙县十多里的棠樾村,由明清时期组成的牌坊群。它们属于当地的鲍氏,鲍氏是徽州最古老的望族。这七座牌坊,以忠、孝、节、义一字列排开,最中间的义字坊可谓寸石寸金。它表彰的鲍志道、鲍漱芳父子为朝廷捐粮捐银的义举,更显示了鲍家在清乾隆年间的财力,任两淮盐务总商长达数十年,可谓显赫一时。七座牌坊中就有两座与贞节有关。其中一座叫“吴氏节孝坊”,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为表彰族人鲍文渊的续弦吴氏的“模范事迹”。她22岁远嫁到棠樾,29岁开始守寡,直到六十多岁死去。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吴氏先是独自将丈夫前妻的孩子抚养成人,后又修了鲍家九代的坟茔。族人深受感动,为她立下这块牌坊,上刻有“节劲三冬”和“脉承一线”,前者是颂扬她的贞节不二,后者则是褒扬她尽心养育继子。在吴氏节孝坊落成后九年,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现了,它就是“汪氏孝节坊”。这座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石坊额上写着“矢贞全孝”和“立节完孤”是为了表彰鲍文龄之妻汪氏,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整整20年。

《民国歙志》记载,明清两代,仅棠樾一个鲍氏家族,就有贞节烈女59人,“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这是最高地方长官动用官方资金修建的唯一一座牌坊,也是整个徽州最寒酸的一座。

徽州的女性,在闺房与狭小的庭院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在高墙深院将其与外界隔绝。孟德斯鸠曾说过,对妇女的幽禁越严,风俗也就越纯真,财富越多,就越有办法把妇女禁锢在高墙深院里,阻止他们的社会交往。④徽州男人在外经商,女子在家操持家务,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贞节被视为女子最大的财富,在她们的思想观念中,守住了贞节就是守住了自己最大的幸福。贞节牌坊,就是徽州社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流芳百世,为世人景仰。

注释:

[1]高寿仙.徽州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2]康熙,《徽州府志》卷8.

[3]《歙县志》风俗卷.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贞节牌坊女性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贞节与权利——清代“强占良家妻女”条例研究
良奸有别
从曹赛英看徽州女性的贞节观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4300吨挤压机牌坊安装
白家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