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学科课程的教学
2014-04-29王鸿雁
王鸿雁
摘要:本文介绍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种种优势: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手段由板变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内容的有效整合;利用仿真软件教学能有效弥补设备投入的不足,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努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辅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95-1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手段由板变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面对抽象的理论学习,不少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此时若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培养出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分析某液压回路基本功能时,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或直接利用挂图,再对照图进行分析讲解,教师往往费尽口舌,仍有学生不得要领。此时若恰当应用FLASH动画制成的课件,再加以教师的适当启发与点拨,让学生切身感受在液压回路实现快进、工进、快退、停止等功能时,回路中换向阅、溢流阀等液压元件的动作情况,及回路中液体的流动情况。通过动画将平时难表述的内容生动、鲜明地播放给学生观看,面对形象、清晰的动画,学生往往会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兴趣上来了,思维也就敏捷了,精力也就集中了,课堂气氛也就变得轻松活跃,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有效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内容的有效整合
网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既为教师在网上方便快捷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提供方便,同时也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供帮助。
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学科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种方法是结合教材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搜索切合教学内容的资料直接服务于教学。如在讲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可使用超级链接,通过网络提供的动画直接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磁通变化情况。另一种方法就是运用积件思想,借鉴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学科教师应运用积件思想,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将网络上已有的素材资源库、教学软件和教学平台相结合,并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件中去,从而能更好的为教与学服务,以此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这样就能取长补短,使教学得心应手,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仿真软件教学能有效弥补设备投入的不足,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现在各中等高中学校都加大了设备的投入,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习的需求。就拿数控实训而言,其投入不同于普通车工或钳工的实训,一台设备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显然要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实习时间的话,投入是巨大的,在设备和师资受限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传统的实习方法根本无法进行。假设一个实习车间有10台数控车床,提供给50名学生实习,平均每台车床5名学生,平均每人次实习3小时,则每人实际可操作时间仅为36分钟。试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学生真正能掌握多少技能呢?但如果我们在学生实践操作之前,把3个小时换成上机进行和实际机床几乎一样的仿真操作,通过仿真软件的操作,让学生熟知加工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工件及刀具的安装与对刀等,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大大提高机床操作的熟练程度,让出现的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又可为下一步的实际上机操作做好准备,节省操作时间,缩短实习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培养,主要由信息学科承担,但不同学科又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有自己特点的信息提取技能,则需在学科教学中加以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完FANUC系统的基础上,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诸如SIMENS、华中、广数等系统,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数控系统的规格和型号不尽相同,但其编程的原理基本是相似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优化学科课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