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4-04-29徐媛
徐媛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就业难;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就业乃民生之本,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保障其充分就业无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直接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大中城市的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中小企业恰恰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一些大企业则纷纷裁员,缩减招聘计划,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同时大批高职毕业生大量涌向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供给过剩。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供给与需求的严重矛盾使得就业更难。
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的各种歧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逐年增长的趋势出现在劳动力市场,另外,高职院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往往也不如本科院校,这样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处于用人单位选择的底层,在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都不能很好就业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则变得更为困难。各种就业歧视也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疾病歧视等。
企业用工制度的不合理。私营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而一些私营企业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都存在缺失,毕业生就业后权益得不到保障,此外,起薪较低,升职发展空间不大,甚至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都让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高职院校因素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的特点是突出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和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方面的教育,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离开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么是普通大学本科教育的效仿,要么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延续。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另外,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岗位的变化,高校原有的课程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显,再加上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少,高职院校的经费缺口大,原有的实践实训条件较为落后,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难以跟上,学生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办学实力相对落后。大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缺乏、不注重相关的管理与教学实训,师资队伍的力量和教学质量相对薄弱,教学模式单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而使其就业产生困难。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好影响到院校声誉,从而使招生陷入困境,很难得到素质良好的生源。恶性循环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客观上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困难。
就业指导工作欠缺。高职学生受其年龄和经历所限,普遍对职业缺乏规划甚至没有规划意识,而高职院校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大多时候也没有及时地给予学生职业指导,有的学校虽也进行了职业指导,但多数都是流于形式,没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作用。在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等人才推介方式上,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待加强。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
学生综合就业素质不高。当前,传统的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受到冲击,而且也影响到大学校园,诸如“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观念不再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认同,反而是金钱本位、崇尚享乐的思想在学生中受到追捧,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打牢专业基础和锻炼动手能力上,等到毕业求职时才发现自身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不匹配。部分高职学生不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至就业竞争力不强。
毕业生择业观念落后。有些高职学生职业意识萌发较晚,缺乏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有些学生缺乏对自身优势的合理定位,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期望值过高或出现错位;有些高职学生在择业目标上,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有些高职生在就业地域上,总喜欢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而不愿意去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广大乡镇就业。择业的期望值偏高,容易造成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许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干练,在撰写简历时不能完全展示自己的特色,在面试求职环节缺乏深入细致的准备,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技巧缺乏,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建设。因此,为了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做好就业工作,需要社会、高校与毕业生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成才环境。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鉴于目前高职教育遍地开花,竞争无序,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可以对适合开办高职教育的本科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做出限制性规定,保护现有的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这一方面避免重复建设及教育资源的浪费,使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由重视规模向重视结构调整及提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高职教育办学规律,使高职教育迈入正轨,凸显特色。
高职院校需加强对学生就业的引导。第一,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改变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既注重理论教育,也要培养专业技能,提高學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提前为就业奠下准备。第二,大力推进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毕业即上岗。第三,最大限度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岗位信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并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择业方法等的指导咨询,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高职院校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学习生涯中,除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加实践和实训活动,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素质、社会素质的修养,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勇于面对挑战,做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合格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4-6.
[2]钟震.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证与政策建言[J].求索,2009(09).
[3]陈小芬,张建岗.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