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射性肝损伤的临床影像学研究及探讨

2014-04-29王正军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影像学肝癌

王正军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肝癌患者35例,并于放疗后进行CT及MRI复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35例患者经CT平扫显示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为规律性强化;经MRI平扫显示9例T1加权低信号或T2加权等信号,26例T1加权低信号及T2加权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持续性强化。结论:放射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及变化规律,对放疗效果评价、放射性肝损伤诊断及与肝癌复发相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肝癌;放射性肝损伤;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9-02

三维适形放疗(3DCRT)是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以及生存率。但3DCRT治疗过程中,极易引起放射性肝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近年来,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影像学特点及其与肝癌复发的鉴别诊断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5例经3DCRT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肝损伤患者的MRI及CT影像学特点,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受3DCRT的肝癌患者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36-64岁,平均为(50.6±4.4)岁。病灶直径2-14cm,平均为(6.5±1.2)cm,27例为原发性肝癌,8例为转移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的PTV为GTV向外延伸0.5-1.0cm,剂量为3.6-5.0Gy/次,隔日1次,治疗8-12次。

1.2 方法

CT检查:于放疗后1-36个月接受CT检查,选择德国西门子双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21例次接受单纯平扫,10例次接受三期增强扫描,4例次接受平扫联合三期增强扫描。

MRI检查:均接受MRI检查,分别于放疗后3-13个月接受MRI检查以及增强扫描。MRI检查采用GE Signa MRI扫描仪进行检查,场强1.5T,应用钆贲酸葡胺作为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经静脉予以团注。

2 结果

2.1 CT表现

本组经CT检查显示,10例放疗照射区内存在肝萎缩现象,2例经复查显示放疗后6个月内肝萎缩呈现进行性加重,此后趋于稳定。21例次经平扫显示,9例照射野内肝组织与照射野外比较无明显差异,16例表现为低密度影,且形状为不规则或者类圆形,形态与照射野基本一致,且其边界不清晰。14例次经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Ⅰ型:增强扫描动脉期直至延迟期未见强化,本组8例;Ⅱ型:经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表现为低密度影,进入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表现为强化,本组3例;Ⅲ型:经增强扫描显示动静脉期即存在强化,且在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表现为强化,本组3例。

2.2 MRI表现

经MRI平扫显示,9例无明显异常信号,放疗12个月后,经T1加权扫描显示均为低信号,经T2加权扫描显示均为等信号,其余24例患者经T1加权扫描后显示为低信号,而T2加权扫描后呈现略高信号,2例T2加权呈现等信号。经增强扫描显示,8例患者早期无强化,在延迟期出现强化,其信号边界模糊、均匀且形态不规则;5例放疗后7个月早期表现为强化并持续强化至延迟期,放疗12-14个月动脉期以及门静脉期均呈现强化;22例放疗后6-13个月内出现早期以及延迟强化,并表现为圆形网状强化。

3 讨论

放射性肝损伤可发生于放疗后1-12个月,经影像学检查多可观察到与照射野相对应的信号或者密度改变影[2]。临床研究发现,放射性肝损伤患者的平扫以及增强扫描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充分掌握其影像学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并于肝癌复发相鉴别[3]。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影,经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轻度增强,在静脉期表现为明显增强。而放射性肝损伤经CT平扫通常可见与放射野相应的低密度变化。有学者将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3型:Ⅰ型表示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无强化,也就是损伤区域相比于周围组织表现为低密度或者等密度变化;Ⅱ型指损伤区域在动脉期呈现低密度变化,在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表现为强化;Ⅲ型指损伤区域在动静脉期即表现为强化,且在门静脉以及延迟期表现为持续增强[2]。本组也发现了此规律,其中,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3例,与相关报道相似。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射性肝损伤存在不同的病理学变化,即从肝细胞水肿、损伤发展至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正常肝脏组织的MRI检查在T1WI主要呈现均匀信号强度、肝实质细腻,在T2WI上多表现为低信号,且内部存在均匀信号[3]。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MRI检查则可见与照射野相似的大面积肝水肿,在T1WI上呈现低信号,而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多无动脉期强化,在静脉期表现为均匀稳定性强化,损伤区域无明显强化,且边缘清晰,进入延迟期后可逐渐出现强化。而慢性放射性肝损伤在T1WI上多为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现稍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可见缓慢强化,在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存在明显强化。本组MRI扫描表现与刘英[4]等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放射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及变化规律,结合临床表现、CT及MRI检查有利于评价放疗效果、诊断放射性肝损伤并与肝癌复发相鉴别。

参考文献:

[1] 林光武,嵇鸣,叶春涛等.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的MRI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4):232-235.

[2] 刘伟.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像学研究概况[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8):1205-1207.

[3] 董天明,安宁豫.放射性肝损伤影像学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5(6):694-697.

[4] 刘英,陈龙华.肝癌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损伤的MRI随访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1049-1051,1054.

猜你喜欢

影像学肝癌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结合斑蝥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3例微小肝癌MRI演变回顾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