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中“拓展型知识”的使用策略探析
2014-04-29王雪娇
王雪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学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借此,“选学”“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等知识点也受到足够重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该类“拓展型知识”的应用展开初步探讨。
关键词:内容;资源;评价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内容上设置了“信息提示”“资料卡”“化学史话”“调查研究”等拓展内容,使传统教材模式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力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对于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称之为“拓展型知识”,体现了现代化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价值,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如果利用合理,则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整其知识结构,帮其挖掘创新潜能和培养创新意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部分内容常被教师忽略,也导致其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一、作为内容,服务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改以来,高中化学教学更加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强化教材必修内容的同时,也更加重视选修部分的内容。“拓展型知识”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也得到了足够程度的重视。长期以来,受传统英式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一直都比较急功近利,在形式上表现为:更为偏重掌握基础知识,忽略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优化,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升华。“拓展型知识”的合理利用,则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对此,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有所拓展,以“溶液、胶体的光照现象”为例,受客观条件限制,学校往往只会开设试验1,学生使用激光笔照射也无需在暗室中进行,虽然实验现象比较明显,但依然建议学生将未完成实验作为课外趣味拓展内容,缓解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让那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汲取充足的知識营养。必要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探讨,分析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思维发散意识和创新潜能。
二、作为资源,拓展丰富教学实践
作为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拓展型知识”也是对教材必修课的积极补充,能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应用中,“拓展型知识”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借助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绪,使学生带着情感去体验、交流与合作,以小实验白纸显字为例,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通过碘遇淀粉变蓝而使课堂教学更为有趣,还可以及时介绍淀粉碘化钾试纸的作用,并过渡到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继而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作为必须课程的重要补充,加强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以乙醇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为例,很自然的联系到乙醇分子间的脱水,让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理解应用的同时,能有效说明反应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联想到乙醇的工业制法:乙烯加水反应得到乙醇,通过联想加强知识点之间联系,如果运用得当,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水到渠成的目的。作为倡导新学习方法的课题,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以来着力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课本中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课程设置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阅、实验、参观考察、讨论、总结反思等方式深化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如家庭小实验:“原电池小实验”“水果催熟”以及“自制豆腐”等,以“香烟烟气中部分有害成分鉴定”为例,可以分别组织学生通过“资料查找—资料汇总—确定方案—实验—实验分析”的探究流程分析探讨香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
三、作为评价,考评课程教学效果
传统的化学教学非常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获取,而常常忽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情感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下,“拓展型知识”的使用也应该将实践拓展的过程和结果纳入考核内容,集中体现为如下两方面的要求:
其一,注重过程评价,从“拓展型知识”学习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周密性和实效性来综合评价课程学习效果,综合定量和定性考核结果,平时表现和最终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果,综合各方面的指标加以分析。
其二,在具体考评时,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测量,更应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效果,在每一具体评价阶段,都要从不同视角设计评价项目,按阶段了解学生的进步效果,力求从多角度更加客观公平地加以评价,在必要时,对于特定学生,还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童宝康.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运用策略[J].教师论坛,2010(1):37-40.
[2]石敬珠.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使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2):68-69.
[3]蒋娟.浅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柯拓展型知识的使用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3(10):7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