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具一格的农耕文化图

2014-04-29刘亚荣

西部作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忆旧白描乡情

刘亚荣

窃以为就绘画艺术而言,唯白描最难。所谓白描,我理解为用最简练的笔法,体现作品的风采和神韵。在文学创作中,用白描的手法叙事状物,塑造人物形象也是最难的,而左志国的《逝去的甜甜根》,恰是运用了最具功力的白描手法,以一份原生态的本真和质朴,抵达文集的内核——勾画故乡的民俗、风情、社会、生活,以记载时代的变迁,与《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其语言质朴无华,清新流畅,于平实的叙述中插入风趣的乡间俚语,活泼泼的儿时歌谣,兼有几近失落的劳作之歌,比如《打夯歌》等等,使作者的文字凸显出了一份久违的力量,一股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作者以颇具特色的质朴语言,勾勒了一幅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画卷。

当今文坛忆旧文章铺天盖地,但一个新颖的叙述角度,会给读者强烈的共鸣。左志国的选材独具匠心,巧妙地避开了人们惯用的题材,而将视角回溯到早年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以及人们的劳作工具和环境方面。如“住”当中如今绝迹的“卧砖到顶”、“砖包坯”、“四条砖腿”、“土坯墙“、”板打墙“,还有最简陋的窝棚等。作者叙述这些,不仅是简单的忆旧,留恋一份朴素的乡情和亲情,更体现了一定的历史价值。作者在回顾过去的生存状态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现在的生活的反思和拷问,诸如印象之食物,以少年时的几种粗粮和萝卜豆腐,对比今天食品的不安全问题,幽默的笔触,让读者在淡淡的无奈中徘徊。

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回顾家乡的劳动和婚丧嫁娶场面,其中多有人物穿插其中,使文集具有一股风趣的韵味,有的令人心酸,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则给人哭笑不得的感觉,如远走他乡的二大伯和二大娘,吃萝卜条粥的无奈,还有“糊爆咸食”、“猴鸡王子”等形象,笔墨不多,粗线条的呈现,却各具特色和风采,可见作者深厚的乡土情怀和文学素养。

作者忆旧思今,借事寓理,彰显了其卓越的才情和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叙述劳动一节时,大清顺的话,是一个笑话,但笑完后让人的心沉甸甸的。老邋遢为了吃“交心面”,挖空心思使用“苦肉计”,而过事的人家为了节省,到深夜才煮交心面,无不展示了作者的慧眼和慧心。婚嫁中的换亲和转亲,是时代铸就的个体命运的悲剧,家庭成分和穷使很多人打光棍,解决终身大事,就要打破常规,用姐姐妹妹的一生去成就自己的一生,这也是当时的一个特色。作者写的不疾不徐,将自己的情愫隐含在文字中,用事实用人物去述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些拙劣的闹剧、那些沉重的悲剧,体现了社会和人性,更体现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让人百感交集,深思不已。

纵观全集,作者的视角是独特的、敏锐的,语言是冷峻的,也是清新活泼的,在叙述上,作者不过多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进行,而俗语的运用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诸如偷茄子捎带大葱,“大葱就茄子,香死老爷子”;孩子们捅马蜂窝为壮胆会念咒语“马蜂咒儿,马蜂咒儿,光蛰骨头不蛰肉儿”,一句话写活了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作者真情的叙写,使劳动场景活生生的展示在读者眼前,仿佛可闻劳作者的呼吸之声。

左志国的文风朴实,却颇有见地,于叙旧中展示着时代的特色和风采。他笔下的乡村人、事、物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他的文集也是对一种淳朴傳统文化的记录,作者在思索,也在思考,在回顾乡村印象的同时,探究民族发展中的出路。他的语言或深沉、或幽默、或风趣,真实的再现了家乡人的生存状态。

游走在作者的文字中,被他的真情叙写所感动。人都说,文如其人。从文字中可以读出左志国的本真,对家乡风物的爱恋。作者的心境是坦然的,融入字里行间,不仅是作者的成长轨迹,更是一部社会学,一部新社会的发展史。用白描的手法书写家乡风物和人情是作者的独特写作理念的完美展示,也是使命感使然,可以说是作者用心血铸就的心曲。作者在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时,没有抱怨,他将逝去的一切化名为“甜甜根”,甜甜根是平凡的野草,却也带给人淡淡的甜的回忆。

《逝去的甜甜根》集风物、乡俗、乡情、亲情于一体,是作者以早年的家乡为基石,以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为脉络,用淳朴的乡情和亲情为血肉,构筑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华北农村地域风情图。作品贴近生活,接地气,有根,记录了一个即将逝去的农耕时代。这也是这部文集的活力和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随风飞

猜你喜欢

忆旧白描乡情
辽博从业流年忆旧三题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乡情
乡情如歌
忆旧
深夜忆旧
一坛乡情煨酒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侨讯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