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生命深处隐秘的回声
2014-04-29顾懿初
顾懿初
我一个小字辈,几次抵达大解老师的博客,读他充满智慧的诗句,想写点什么,但几次都不敢落笔。怕自己误读、曲解了这些诗歌的真正本意。华兹华斯曾说:诗人的眼睛对于天上和地下的东西无所不看,他们的精神特质把诗人的笔头迅速描述的东西都能体会出来。这是对诗人最直观的描述了。我想我能感受大解老师《望星空》中的诗句,“我静静地站着/倾听和领受/这就够了。”那么此时,我的心情正是这样的,静静地读着,倾听和领受大解老师诗歌的心声,这就够了……
这组自选诗起于《望星空》,止于《下午》,多为精短、超然、内敛之作。无论从立意、结构、线索的布置,还是从语言的净化,诗意的想象等层面均进行了细致而准确的阐述,深刻洗练的文字,深邃思考的意境,均在文字中一一体现,读来有行止在我,进退有方的领悟。
《望星空》的第一句,“星光虽小/也有温度。”八个字呼之欲来,给人以直觉和视觉的冲击。星光看上去虽小,细细读之,却又那么浩渺,仿佛宇宙万物之间,那颗恬淡自然之心在苍茫中奔走。“我怕的是阴云密布没有星星/我怕仰望时有人在天空里大喊/我怕垂直而下的风/带着圣旨/迫使我交出灵魂。”这几句诗里透露出沧桑、神秘感,承载生活的意义。苏格拉底曾言:没有经过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的。所以,当我读到的这些具有生活底蕴的文字时,我的思想也和诗人一起游走,无所拘束,自由、渴望。
《原野》这首诗朴实得像从太行山滑下来的西风,流畅、清新,疏散在华北平原上,麦田的着笔浓墨泼彩,画面的留白与主题表述适当,同时诗人又注意到主体与局部的关系,在主体与局部的相互呼应上、互相衬托中相对着重于主体的表现。 “此时夕阳西下/一个大于自我的人/正在融入这个世界/并展开了翅膀/当我认出他/说出他的身世/语言褪去了花纹/像波浪起于麦田一角/遇到泥土后回复了平静。”站在麦田前遐想,诉不尽空气中弥散的诗意,诗歌内外呈现出一种静然与平和的心态,这种美好的心态往往能带给读者一些畅想、一些希望、一些生命里的坦然与惊喜,而这些,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在麦田的一角流动。
《等待》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明朝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洪氏的立身处世之法,要诀有三:一是锋芒内敛,二是清浊包容,三是超然世外。“局外人隐藏在夕阳后面/不与我对视。”局外人是谁?怎么藏?为何不与我对视?诗歌一开始就聚焦读者目光,让人在一种气势中探究下去,诗人却以一种淡定的口吻,平静地叙述着。《等待》集舒缓、隐忍、疼痛于一体,引人驻足于心灵深处,它从某一个层面或者深度来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感悟与挣扎。从“这使我的登顶失去了意义/一个人把自己从人群中拔出/置于孤峰/还要面临内心的险境。”到结尾的“等了很久/直到身影在风中飘起来/像一件披风。”诗人运用的意象恰到好处,诗尾的比喻让人叹服。
读大解老师的诗歌,是越读越有味道的,我仿佛读到一个悟道的智者行走在诗歌的顶端。《缺席者》这首诗,我第一眼读到它的时候,就被震动了,好在它的精巧、好在它的构思和它不俗的意义,直逼我的内心,思想内蕴丰富,通透而不俗。“我来过了/我可以离开/但你不能缺席。”运笔刻画的这个“我”形象丰满凸立,描述独到。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诗语简练,语言布局层次分明,二是到来与缺席交叉呼应,互为镜像,在融入诗人自我思想与环境交融的冲突点上,抒发出新的思维结果。三是作品构造了一个精彩的结尾,“你缺席/不能永远缺席。”深刻、凝练。给读者留足了畅想深思的无限空间。
大解老师的诗有着对生命的深入和探究,诗人用错落的诗行,准确地把握了生命隐秘的脉搏与跳跃,从而让诗歌达到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源自于文化与现实的结合,源自于内心灵魂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假理》正是如此,它不仅个性,且很张扬,这与众不同的特质让诗意深沉、冷峻、怆然。“有人送给我一个真理/我打开包裹一看/是个假理。”这样的切入角度不仅新颖,亮丽,且笔法老辣、诗意浓厚。仿佛有一种凌空一跃的力量,把一个包裹隔空打开,这个包裹可能就是一个当今现象的缩影,在诗人冷静,从容,平缓的叙述中,透露出对人生无限感悟的哲思。内敛张力的诗句,读后给人以深邃的回想空间。最后一句“由于用力过猛/我吐出了自己的心。”可谓点睛之笔,也恰恰这一句,让读者在读透这首诗的那刻,深深体悟到诗人机敏沉静的性格,以及表达背后潜藏的那份对生命体悟的力度……
《仿佛创世之初》我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一种禅理逼来,直觉式的。“我很少倒立起来/把地球举过头顶/现在我做了/却突然感到两脚踏空。”诗人并未旁征博引,也许诗歌的本质就是意味着一种正立与倒立的撞击,来折射出世相的一些本质。诗人的这种倒立中有可能是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以慰藉心灵。整首诗好像蛰伏在时光中的年光一般,所有的意象与时空自然地發生与错落,“而我举着地球/仿佛创世之初/为上帝搬运/放在这里/放在那里/到了第七日/我和上帝一起休息。”这样的诗句,把读者带到了他所营造的意境中,不仅冷峭逼人,更是内敛深沉。我个人不喜欢长诗,这种短句的表达,我更偏爱,短诗所包含的意境与想象更为质感和开阔。所以,与上帝一起休息便有了特定的所指,也是诗人将生命的感喟在文字中真切地传递开来,令这首诗歌的特色在意象的表达上具有思维跳跃的通透。
大解老师的诗具有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文字的节奏,这种节奏短而有力,思维的放散性极佳,在更深的空间内打开了诗歌的弹力,步步为营。另一个要素就是文字的气势,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骨质,具有更多的想象和情愫,从而使文字显现出一定的力度和分量,在创作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秘密》的笔触可以抵达到信念的纵深处,“天空越来越薄/快要升到世界的外面了。”这个开头,不仅意象上的表达有一种萌动,思想的映射上交融也很到位,营造了一种独有、朦胧的境界,给读者留足了空间。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参与诗歌的再创造过程,它让诗歌具有一种更为迷幻的魅力。这就是诗歌,它的线条、它的轮廓、它的创造力,就这么静静地,在默默的阅读中升华。
我们知道,一首诗歌的诞生,它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和诗人的创作意图上完成的。作为一个读者,阅读是到达不了这个时间空间的境界之内的,只有慢慢领会。我写诗评,其实也不能称为评,只能说,在诗歌与阅读之间插上一对理解诗意的翅膀而已。“我不喜欢走路蛮横的人/当他/在街道上向右拐/绕过一座大楼/与人群迎面相逢/我看出他胸脯里面的肋骨/全部是钢筋。”《他来了》这首诗以隐匿性开场,用诗歌的棱面去触碰现实,以一种姿态转化为另一种姿态,以一种体裁代之一种语言,这是诗歌立体手法的表现,也是一种精神领面的探索和共鸣。
很多人的诗歌看似语言精妙,细读后却空乏得很。大解老师的诗歌则不然,这些诗歌短而充实,内容丰富,可见大解老师善于运用跳跃的意象来铺垫心理,从而将天地万物的描述浓缩在短短的诗行中,同时将内心活动阐述得恰到好处,《万物》这首,“构成我身体的元素来自万物/通过我/万物归于一。”诗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娴熟老到。通过我,是指通过现实世界,万物归一是指内心的安静和超然。大解老师的诗歌,正是反映了现实生活和思想,折射出思想的光芒,诗意的深浅在句子与词语的调配中糅合,再加上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运用,来启发读者的联想能力。“太远了/太大了/太空虚了/我在人生的中途/望着茫茫宇宙/唏嘘不已。”万物不变,茫茫宇宙,人是渺小的,自然和人类,都是原生态的,面对大自然,人类该褪下面具,在宇宙中聆听最虚弱的宁静之声。这也是大解老师最终一问“万物来自何处”的最终含义。
读最后一首《下午》的时候,我站起来,望了望窗外,一个下午不知不觉静静过去了。天,开始灰下来,我丝毫没有觉得。这些诗歌,我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让我理解一次生活,其实读诗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审视的过程,这些平常的事物,平常的人,以及细腻的心,始终在字里行间出现。“太阳陪在我的右边/但我依然觉得孤独。”我不孤独,因为有诗歌陪伴我,这就是大解诗歌的魅力,他能让一些简单的材料,把它们握起来,握成一团,揉搓成诗,揉搓成思想,然后让读者边读边思。“风也来了/群山静静地移动着阴影/似乎可以听到消逝已久的口信/和陌生的乡音。”这些冷静或者低沉的文字后面,是诗人在展示一些事物,展示一种内心深处的感喟。诗人将这些事物掺杂在自己的詩歌中,从而抒发对生活,乃至对生命的感受和理解。同时让读者听到了诗人的心声,在聆听的同时去捕捉生命出口处隐秘的回声。
大解自选诗十首,在反复阅读中,我深深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确,结构处理的巧妙,诗意的纷至和想象,均在一首首诗中一一呈现出来。读完之后有一种安静,这种安静可以凝固时间,凝住内心的感受,藏匿一个深切的温度中。而我,就在这一个诗意的下午,我渐渐打开了人生的思考。
2014.5.21写于上海
责任编辑:皇甫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