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

2014-04-29李成林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幼儿教育

李成林

【摘 要】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因此研究和探讨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且幼小衔接问题又是学前教育常见问题,已受到了幼儿界专家、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的普遍重视。文章主要讲述了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以及现对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数学教育

一、存在与幼小衔接的普遍问题

1.幼小衔接工作的单向性问题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上都主动向小学靠近,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联系,也很少考虑新入学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只有幼儿园、小学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在家辅导幼儿学习一年级的有关课程,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他们只关注孩子是否学会了拼音,是否会做数学加减运算,是否会写字。这些做法导致幼儿入小学后出现这样情况:因事先学会了一些小学的课程,一开始学起来非常轻松,上课就不注意听讲,认为自己都知道,但随着新知识的加入,难度的增加,幼儿学起来倍感困难,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3.幼小衔接工作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问题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儿童入学以后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4.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或过于考虑小学读写算的教育要求,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背离幼儿教育大纲的要求,拼命在知识上加码,甚至用小学一年级课本进行教学,有的还把小学的一些做法如考试!留家庭作业搬到幼儿园,过早地让幼儿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

二、解决方法

正確认识幼儿园和小学两种教育机构的不同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儿童不仅面临学习环境的变化,还要实现角色期望及行为规范的转换。幼儿园与小学两种教育机构的不同表现在:

1.师生关系的不同,幼儿在成人的照料下生活,心理上依赖教师,独立支配的活动较少。在小学期间和幼儿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幼儿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

2.社会要求的不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约束力规范性,而上小学必须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3.生活作息制度的不同。从睡眠时间来看,幼儿园大班的幼儿一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2小时,小学一年级平均为9小时左右,两者相差两小时左右,幼儿的上课时间与小学差别更大,上课是需要意志控制的智力活动,幼儿园大班每天上3节课,自由活动,游戏时间较多,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天上四五节课,游戏时间较少,学生晚上一般都有家庭作业,往往做完后才休息。

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紧紧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需发挥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

三、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

1.在教法上整体观念不强

数学教育的教与学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各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的机构,幼儿主要是在玩中学习、教学形式以游戏为主、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各种知识的传授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教材进行系统教育,有目的、有要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活动中严肃氛围显著增加、游戏色彩大幅度减弱。这两种教学形式上的一动一静。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法上的差异,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难以适应的。

2.幼儿的学习心理存在障碍

(1)儿童心理发展方面

我国小学适龄儿童的年龄在7岁左右,正是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到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过渡,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同前一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学前期与学龄初期正是两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两种不同认识水平、两种教育环节的转变期,入学儿童从学前期跨入学龄初期的转折,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如果不重视这一转折,没有一个减缓坡度的过程,则会产生心理上的“陡坎”。

(2)数学思维方面

80年代后期,在幼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文化课的比例有所削弱,特别是数学教学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处于薄弱环节,学生没有重视也没有用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钻研数学学科的内容。幼儿在学前期未能达到应有的数学思维训练的要求在头脑中没有树立应有的数学思想。小学教育中数学是一门主科,其要求比音乐、绘画、手工要高,需要有初步的数学思想、抽象的概括能力,且课堂的教学密度大,幼儿的思维水平难以达到教学要求,造成心理障碍。

四、解决途径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注重幼儿数学思维质量的培养使阶段性与连续性达到统一。

吃透两种教材,注意知识结构的衔接、数学思想的建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是:教给幼儿一些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幼儿园教师不但要钻研幼儿园教材,还要钻研小学一年级教材,从数学知识结构上弄清知识的衔接点、思维的过渡点。

注意大班期间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按思维规律进行教学是教学法的共同原则。在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采用直观教具操作与游戏形式,又要考虑到此时幼儿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将进入以上课为主的小学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减少“游戏法”的使用,增加“引导发现法”的使用。由于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经常采用“引导发现法”的教学方式,幼儿的探索数学初步知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起来,进入小学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会感到陌生而不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早期教育,1998(1).

[2]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振.论体育课堂中游戏教学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1(60):150.

[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幼儿教育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