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中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2014-04-29王红光
王红光
【摘要】目的:对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有关原因的分析和处理进行分析。方法:以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取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查分析出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多种因素。结果:普通外科住院手术患者720例,有着73.6%的感染发生率。结论:可以采取术前将切口长度降低、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放置引流管机会减少和采取预防应用抗生素等合理措施,来应对普通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的高危险因素,切实使切口感染发生率有所降低。
【关键词】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分析及处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87-02
术后切口感染为在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在本文,通过对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普通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各因素及其发生率之间关系的相关分析,然后对其中有着重要意义的高危险因素进行筛选,以此来指导临床控制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并使医院感染的降低有着可靠的依据。
⒈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普通外科住院手术患者7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10例,女性患者210例;年龄在5~74岁之间;患者的中位年龄40.1岁。以《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医政司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拟订)中作为选取对象所参照的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检测患者的切口于术后第3、5、7天进行,并且调查所有患者的危险因素。
1.2方法
所采用的为回归性调查法,病例组为切口感染患者,以1∶2的比例,确定对照组为随机选择同期住院且愈合良好102例患者,进行切口感染发生率的计算。病例资料分析后再行对照研究。对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分析。主要有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术前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因素。
1.3统计学分析
研究方法为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对照,检验以χ2,统计学处理为SPSS10.0软件,P<0.05则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危险的主要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之间关系进行筛选。
⒉結果
普通外科住院手术患者720例,术前平均住院为5d,以细菌学调查后,53例为切VI感染患者,73.6%的感染发生率。⑴分析单因素的结果。分析单因素,共有10个危险因素被监测,在其中,发现显著关联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因素有年龄、糖尿病、肥胖、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术切口分类。⑵分析多因素结果。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著的6个变量,有5个显著的变量被筛选出来,其结果见下表1。
⒊讨论
⑴年龄。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年龄因素存在显著意义(P<0.05)。年龄与感染率二者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特别是大于60岁有较高感染率,而低年龄组的患者感染率则呈现出相对较低而稳定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警惕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并把预防和抗感染的措施拿出来。
表1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普通外科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的结果
⑵肥胖。这类患者有着15.59%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于4.52%的正常患者感染发生率,对比2组有着显著差异。术后的肥胖患者比较易发生切口部位感染的脂肪液化、液体积聚、坏死等危险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肥胖患者也显著增加,相应就增大了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⑶糖尿病。这类患者有着12.5%的切口感染发生率,而非糖尿病患者则为2.1%,对比2组有着显著差异。因糖尿病能导致患者纤维母细胞的降低与促进肉芽形成,对切口愈合产生影响,而增加切口感染的机率。
⑷手术时间。其与术后切口感染之间呈正相关性。切口暴露在空气的时间因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切口与空气中的细菌就相应多了接触机会,也就增大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当手术时间大于3h而切口感染率将达到16.23%,为此应于术前2h将抗生素用于患者,避免因受手术时间原因发生切口感染。
⑸切口类型。因护理人员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使器械、敷料及患者手术区皮肤的暂居菌大增,出现14.20%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要求我们,要在术中使手术切口长度尽量降低并强化无菌性操作,还要对抗生素适时使用。
总之,可以采取术前将切口长度降低、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放置引流管机会减少和采取预防应用抗生素等合理措施,来应对普通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的高危险因素,切实使切口感染发生率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赵湜,毛红,糖尿病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4):123-125。
[2]王红梅,张梅,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1):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