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创新高校学生管理评价机制

2014-04-29陈和健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生评价自主性

陈和健

【摘 要】学生管理评价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考察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育、引導和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测评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尤为敏感,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到对学生管理评价机制本身的认识,更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本文将首先分析高校学生管理评价的新趋势,进而结合回顾综合素质测评过程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学生评价;自主性;综合素质测评

一、自主性评价--高校学生评价的新趋势

(一)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性

“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偏离了教育培养目标,难以在引导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作用。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借鉴当代学习理论与智力理论新成果,建立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内容更全面、方法更灵活、主体更多元、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更紧密的评价制度。” ①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评价中,往往把学生评价的目的仅限定成一种促进学生分等级的强制性工具,而忽视了该评价在了解学生学习程度、改进教学方法、诊断学生学习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作用。在评价内容上,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漠视诸如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等素养;在评价标准上,呆板地强调统一标准和不同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而忽略了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特点、不同基础以及学生自身纵向发展进步的过程;在评价手段上,量化评多、质性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在评价主体上,学生较少有机会解释自己的周围同学的情况,他们能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已经制定的评价标准、实施的评价方法、内容以及所做出的评价结果。

(二)自主性评价的优势

高校学生自主性评价就是指大学生自己依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所作的评定和价值判断。②学生既在学习方面有自主性,在评价方面也有自主性;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评价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从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向看来,美、法、日等许多国家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实现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把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等。这些教育评价思想的提出,为高校学生自主性评价奠定了丰厚的教育理念。众多的学者也提出了进行自主性评价的路径。例如“在激励机制方面,在每一个‘素质模块下设立多种类型的‘素质奖学金,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立‘专业素质优秀奖,重视对学生优势与特长的激励,在此基础上,对于若干个模块评价均为优秀的学生设立‘综合奖学金。” ③当然,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的不同也会导致自主性评价在落实到具体的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上会有差异。

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现状

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奖学金评定工作是学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同的高校所设定的比重分配会有所差异,根据浙江外国语学院学生手册的规定,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由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体能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四方面构成,其百分制分值依次为14分、64分12分和10分。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文化专业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体能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等方面;实践能力,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上学期学业成绩的汇总,二是“加分”情况的汇总。学业成绩的获得较为容易,一般都由各学院负责教务的老师在每个学期末汇总交由各班班主任和辅导员。后处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在我校具体实施综合测评的过程中,实际上与国际公认的学分制还尚存区别,很多学生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时误以为是在加学分,实际上是综合素质各项目的加分。这部分的加减分情况,笔者认为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将在下文予以指出,此处仅说明其分数的来源,即通过各班成立的测评小组来分别认定每位学生的各项加减分情况,得到一张奖惩表。

至于综合素质测评的认定过程,一般来讲,首先由学生处发布通知,各学院负责具体的认定;其次成立学院认定工作小组,将通知下发到各班,由班主任在民主的基础上选出三位群众同学组成班级认定小组来具体负责分数的统计;接着,一般学院会下发一个类似加减分项目的指导性文件和本学院及其他学院、校级学生组织的综合素质加减分汇总表格。再次,各班认定小组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生手册规定的分值计算出每生成绩,该过程中,包括了自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最后,各学院汇总并按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及单项奖学金名单交至学生处。

三、现行综合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评定奖学金原意是为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进取。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产生持续的动力和热情,使其的行为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现实中发现,这种“激励”除了给了学生动力,让他们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

1.制约监督存在问题

在评价的过程中,包括自评、互评、班级评价这几个环节,缺乏一个制约监督机制,决策的透明度不高,以至于很多学生不知道分数的来由。同时由于一些评定的标准模糊,不易把握,操作起来存在困难,进行考核的人员往往会以主观性判断,难以达到公平、公正。

2.内容设置上不完善

很多专业课教师为专业课成绩排名靠前反而拿不到奖学金的同学抱不平,分析其原因似乎很简单,正是由于这些学生文化素质成绩很高却较少参加学生活动导致了总分不高。另外,例如在学校捡到遗失的物品交还给失主这样的日常助人为乐行为究竟算不算在思想道德素质之内及有哪个部门认定缺乏制度安排。此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质疑,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就尤为迫切。而这些都是现今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设置上不完善之处,虽然学校规定也有部分涉及,但是都没有将其作为重点方面予以考察。

3.评价反馈功能缺失

在众多的论及学生評价的论著中,一致认为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分完成,并不意味着整个评定过程的完成,反馈与改进也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而现行的体系中却缺少对反馈机制的设置。即使再精细的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与缺陷,而反馈的工作就是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反馈工作的缺失,无法保证测评的有效性,不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4.缺乏沟通,存在误解

客观来讲,综合素质的评定是一个分数的计算过程,显然是客观的,然而一些学生的印象是所有过程都是老师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商议与探讨,他们代表的只是少数人的意见和利益,难免会造成独断专行的行为。由于缺乏沟通,造成了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培养指标与学生的真实需求不相适应,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导致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和作用产生了怀疑。

四、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几点建议

1.结合各学院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年由学生处牵头厘定上学期校级以及可以纳入院级学生活动加分情况,按相同性质分类,统一规定分值;学生干部加分涉及到对学生干部的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由于涉及到班干部、学院团学干部、校级组织学生干部,不作统一规定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所以暂且也可以一并统一。对于符合加减分条件者由本人申请,经辅导员、班主任核准确认并公示,让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大大增加了测评工作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此外,对于雷同的加分因素应该进行一定的限制,并且要明文规定。例如既因为学院寝室文化节获得文明寝室而加分,又因为期末A等寝室评比而加分,实际上的性质如何认定。

2.改变“一刀切”的方法。学校为了因材施教设立了一些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由选择,但是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老师,在考试的难易程度及成绩的评定标准上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计算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成绩分开计算,必修课成绩所占的比重应大于选修课成绩所占的比重,减小由于选择科目不同所带来的不公平因素。

3.指导团委学生会对各项活动情况做客观、全面、详细的记录,对名单、出勤情况、奖项、处罚、各项考核予以适时公布,最好能建立一个科学的网络数据库,作为测评和审核凭证的一部分。同时要通过民主选举测评人员,设置监督小组和意见反馈小组,给广大学生一个反应情况、发表意见的平台,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实现综合素质测评的民主、公平、公正。

注释:

①潘玉驹,陈文远.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②刘洋洋,张华丽.高校学生评价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2006(7、8).

③潘玉驹,何毅.凸现学生主体性: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猜你喜欢

学生评价自主性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思考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班级管理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有效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