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的护理分析
2014-04-29王颖
王颖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腹腔镜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者痛经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20例不孕者中10例妊娠,术后复发8例。结论:精湛的护理技术,合理的护理计划及护理流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降低術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囊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02-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可高达10%~1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达40%~60%。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不孕及盆腔包块,腹腔镜是首选的治疗手段[1、2]。腹腔镜可切断骶前神经,对内膜异位的痛经具有良好的效果,腹腔镜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我科于2010年3月~2014年3月对5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具体护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58例患者,年龄22~42岁,平均32.5岁;其中合并不孕症患者20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2护理
2.1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应用心电监护仪。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全麻患者清醒后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插管后的喉头水肿,利于痰液排出,鼓励患者深呼吸、通过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
2.2疼痛的护理 切口疼痛定位明确,无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壁血肿多为钝性疼痛,位置以血肿位置为重,血向外渗出时,可有腹壁大面积淤青,向内渗透时,腹壁可有波动感。内出血表现为全腹疼痛、伴腹膜刺激征和血容量不足的症状、体征。肠粘连较重且进行分离的患者术后24h可有阵发性肠蠕动痛[3]。要重视患者的疼痛,适时给予有效的镇痛方法,做好心理护理,世界医疗保健联合会宣布“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4],可见对疼痛认真观察、有效护理,至关重要。
2.3术后给氧 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4h,可显著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可加快排出人工气腹后残留二氧化碳,纠正高碳酸血症。
2.4导尿管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勿弯曲,注意尿液的性质、量,记录出入量,保持会阴部清洁, 活力碘溶液冲洗外阴每日一次。附件切除手术当晚拔尿管;子宫切除于次日拔除,拔除后6h仍未见排尿者,需及时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必要时再次留置尿管,解除尿潴留。鼓励患者多饮水,自行排尿。
2.5切口敷料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伤口敷料有无内出血及渗血,敷料脱落以及有无感染等情况。发现切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报告医生,更换切口敷料。全子宫切除术后病人应同时应观察阴道引流量及颜色,必要时保留会阴垫,出血量多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止血剂。
2.6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护理 由于腹腔镜在三孔气腹下进行,取截石位、全麻、手术中转开腹,致使手术时间延长,静脉血流缓慢,在瓣窦内形成涡流易致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好发于左下肢。若术后发现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皮温、体温升高应及时做出处理,嘱患者抬高患肢,50%硫酸镁湿敷,同时进行溶栓祛聚抗凝处理,以免静脉性坏疽的发生和肺栓塞的形成。
2.7术后内脏损伤护理 主要是膀胱、子宫、输尿管、肠道的损伤。术后如出现逐渐加重的肠胀气,腹膜炎表现,应警惕肠道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2.8术后腹胀的护理 由于人工气腹,使腹腔内残留气体及麻醉后肠功能未完全恢复,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胀气。护士要运用物理手段给予科学处理,如术后进食要少量多餐,多吃高纤维的蔬菜;鼓励患者多翻身活动;术后及时行穴位按摩联合艾炙可有效防治腹胀;必要时行肛管排气或使用开塞露等缓泻剂。
2.9术后腹腔出血 出血是腹腔镜较严重的并发症,原因多为血栓脱落、血管结扎脱落、损伤或电凝血管不严引起。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腹部体征、切口渗血、阴道出血、腹腔引流的颜色、量,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腹腔内出血。
2.10术后皮下气肿 此为腹腔镜手术的特有并发症。由于气腹针穿刺时,腹腔内压力增高,气体从气针处溢人皮下所致,压之有捻发音。可给予被动运动,增加血液循环,无需特殊处理,3-5天症状可自行消失。
3讨论
护士要熟练掌握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护理要点,合理制定护理计划及护理流程,使每位妇科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时观察病情变化,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5.
[2]冷金花,张羽,腹腔镜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现状及局限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1):6.
[3]金丽君,李君琴,谢燕红,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11):27-28.
[4]康凯,徐铭军,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策略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0):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