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014-04-29周雪玲
周雪玲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事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因此,技校班主任要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 健康心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96-01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社会环境纷繁复杂,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我们关注身外世界的同时,还必须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完美、快乐向上、理智达观的人。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即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善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以应对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事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因此,技校班主任要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技校学生有一部分来自于离异家庭、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不喜欢学习、行为习惯也较差。从小在父母和老师的打骂声中长大。养成自卑、内向的心理特征。踏入社会以后,学识和技能都较差,人际关系不良 ,从而产生困扰、冲突和挫折。而这种紧张和压抑的人际关系又加剧了对工作环境的不满。所以对这一群体的学生,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发现优点就赞扬他们,从树他们的信心。帮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关心、理解他人。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去适应复杂的社会。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健康心理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在平时经常注意学习和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心理困惑、苦恼或不良心理现象时,自觉主动地加以自我调节、及时排除,避免不良心理持续过久或进一步恶化。正确认识自己,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性格、气质、个性心理特点、日常行为习惯等,应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恰如其分的客观估价,既不妄自菲薄,自卑怯懦,估价过低,丧失信心;又不狂妄自大,不自量力,估价过高,丧失警惕。要做到正确了解自己很不易,青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很难做到自知。因此,可以通过自我检点、虚心求教等方法,逐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防止过高或过低估价自己,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人避免或减少痛苦,适应人生与社会,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基本能力。挫折承受力的获得除个人的主观努力和积极锻炼外,还需接受教育和培养。
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无处不在, 从而教育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挫折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伤害我们,使我们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整天唉声叹气,萎靡不振。另一方面,挫折也能磨练人的意志,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逐渐成熟起来。所以,我们要以理性、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挫折。鲁迅说:“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可见,挫折是人生中的必修课。
⑵利用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通过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屈原被放逐而写成《离骚》;司马迁遭受凌辱,身陷囹圄,写就《史记》传世;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在的学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如一些歌星、影星,可以让学生了解明星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是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的。无数事实证明,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不是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从磨难中练就刚强。
四、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情绪
保持健康的情绪,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对于消极的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法:
⑴幽默感——有助于一个人适应社会。当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矛盾时,一方面要面对现实,另一方面也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幽默的态度应付不失为一种良策。幽默感强的人,其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抗病能力也强。
⑵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人在情绪不安与焦虑时,不妨找老师、好朋友、或亲人倾诉,或找心理医生咨询,或是通过书写的方式把心中的郁闷倾吐、宣泄出来,这样心情会平静许多。甚至大哭一场也不失为一种调整机体平衡的方法。况且在倾诉的郁闷的过程中,还可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⑶行动转移法——做自己喜欢的事,转移不良情绪的干扰。比如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上上网等等。
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⑴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⑵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
⑶诚信原则。与人交往,必须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做人要不卑不亢,一方面待人要诚实,既不阿臾奉承,也不背后诽谤,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
⑷宽容原则。宽容是一剂良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与人交往,要做到求大同,存小异。不要得理不饶人,宽容是美德。
⑸换位原则。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怀。理解他人,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武正林、金洪钦.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 2008
[3]常汝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