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场微格式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
2014-04-29曾志升
曾志升
【摘要】现场微格式教研是教研组成员和任课教师合作,用微格教学的理论,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以诊断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现场微格式教研实践活动一般包括文本细读、微格磨课、总结反思三个步骤。文本细读让教师对课文有深入、全面、透彻的把握,是让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和锻造;现场微格式磨课让教师由个人奋斗转换为团队合作,在这个平台上相互探讨切磋、交流分享、互助互进;反思总结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现场微格式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训练营”。
【关键词】现场微格式 校本教研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94-02
新课程的改革,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各种新的校本教研模式也应境而生。现场微格式教研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教研组成员和任课教师合作,用微格教学的理论,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以诊断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现场微格式教研实践活动一般包括文本细读、现场微格磨课、总结反思三个步骤。它范围虽小,但确实具有真实教学的一切要素和特点,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细读文本,教师专业成长的“排头兵”
“细读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所有的备课、上课、观课等等,都将扎根在“细读文本”的“根”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细读”是每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教研组在确定教研内容后,在教研日的前几天把教学内容发给组内的教师,让他们去“细读文本”——即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并教给组内教师“文本细读”的方法:第一,放松心态,享受文本。一开始读文本的时候,抛开自己教师的身份,放下心头的教学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作品,以获得最直接的阅读体验和享受,这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获得的对作品的直觉弥足珍贵。第二,潜心涵咏,研读文本。这是“文本细读”的关健,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不轻易放过,保持对文本语言的高度敏感,细细体会他们的作用。潜心涵咏后,文本被掰开、揉碎,最后被消化,吸收,最終成为你独特的发现,只要用心去读,就会“常读常新”。俗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研组老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个体研读后,还要形成书面文稿,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仅是执教老师对文本进行了细读,组内的其他教师也亲历了文本“细读之旅”,就样就能在“微格磨课,讨论交流”这一环节中产生碰撞互动,使老师们有话可说。
“探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细读”就是最好的备课。这种文本细读,小而言之,是让教师对某一篇课文有深入、全面、透彻的把握;大而言之,是让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和锻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排头兵”。
二、现场微格磨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
教研组的教师在对文本有了全面透彻的把握后,先听取执教者的试教课,接下来就是现场微格式磨课互动活动。同伴互动是微格式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教研组的成员围坐在一起,一边充当“学生”,配合执教教师努力再现课堂情境,一边仔细地观察和思考,从每一个细微处入手,对执教者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教学语言进行耐心品评,互相启发,互相切磋,从而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在去年的区略读课教研活动中,我校的张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一课。在听取了她的试教课后,大家发现其中的一个重点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句子蕴含着我乍见母亲弯曲着背拼命工作时的那份疑惑、吃惊和辛酸。在引导学生感悟了母亲的疲惫、吃惊和辛苦后,学生三个“我的母亲”的朗读却语调平平,无法读出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复杂的感情。发现这一问题后,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边配合张老师重现课堂情境,一边在思索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提出了种种解决的策略,并一一当场试教。通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大家的灵感产生了:何不创造性地改变一下文本和朗读的形式?先让张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到母亲的艰辛、疲惫,再深情地讲述:“是啊,这就是我的母亲,是我那为了一家人辛苦劳累的母亲!此时我内心的情感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就让我们化作声声呼唤!”大屏幕随之出示:背直起来了(是我的母亲吗?),转过身来了(真是我的母亲啊!),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采用师生对读的形式,生读描写母亲动作的这三句话,老师读括的三个句子。读完之后,师随即点击课件,屏幕上还原成原来的句子,师读描写母亲动作的这一部分,生读三个“我的母亲”。因为创造性地改变了一下文本,改变了朗读的形式,学生马上领悟了三个“我的母亲”所蕴含着的情感,随即的朗读也就声情并茂了。在区观摩课上,这一环节的处理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片掌声。而这一切,都是教研组成员在现场相互探讨切磋所迸现出的智慧火花。
现场微格式的磨课为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全组教师在这里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共同感受成功和困惑,得到大量的信息。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互助互进的过程,整个团队同心协力,献计献策。教师由个人奋斗转换为团队合作者,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现场微格式磨课,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
三、反思总结,教师专业成长的“提高营”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则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现场微格式的教研不仅仅重视课后反思,还注重课前和课上的反思。
(一)重视课前反思,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学设计能力。文本细读后,又将如何走向课堂教学呢?这里还有一段必经之路,那就是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流程。文本细读后,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全面而透彻,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六至十二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的视野,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孩子或牵着他们向前走。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前反思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认知规律,和教研组成员共同探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且预测学生在接受新知时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建构在反思上的、立足于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强化课中反思,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高效优质地进行。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在课堂中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执教者根据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捕捉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参与听课的教研组教师也要思考:换作是我,我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采用怎样的方法会更加有效。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彰显教学智慧。
(三)落实课后反思,提高总结评价能力
课后反思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总结。教研组成员在教学后及时反思,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并作好详细的记录,为以后的教学作参考。更为重要的是反思课堂中的疏漏、失误之处,对失误之处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出原因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使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和总结能力。
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有效经验得以推广,使遗憾和不足得以修正。俗语说:“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新,思新则进”。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提高营”。
微格式的校本教研,让我们听到更多“花开的声音”!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更多的见解,以激情点燃激情,让智慧见证智慧,提升了每位参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微格式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