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真假辨析
2014-04-29林刚强
林刚强
【摘要】小组讨论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它是一种互助式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发散思维的培养、合作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种种务虚讨论现象的深入剖析,揭开假讨论的面纱,为有效组织与开展小组讨论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组讨论 真假 辨析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60-02
小组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逐步达成集体共识,过程重在合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受有限的教学时间的客观限制,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巡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足够教学敏感性以及想当然等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小组讨论游离合作交流的实质,出现了很多务虚的现象,使本该发挥集体智慧的交流合作方式流于形式。然而,我们很多老师却一直被热热闹闹的虚假现象所蒙骗,难以分辨、无法洞察。
一、是大众讲坛还是高手论坛
在很多小组讨论的课堂中,老师有意或无意造就了不少“论坛高手”。观课时,当我们置身于小组讨论中,你会发现小组讨论几乎成了优生(或小组长)的言论发布会,其他学生扮演的只是“合坐”的观众角色。久而久之,更多的孩子养成了既懒得动脑也懒得动口的习惯,慢慢地他们的观点也逐渐被淡化。因此,他们的交流能力也逐渐退化,没有了自己的思想。疏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老师一时的大意,会让很多孩子错过了能力发展的机会。其实,所谓讨论,是在对话的主体之间进行的口头交流。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家庭影响不同,他们在同一个问题上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在这些认知中,既有与事实相符的,也有与事实相背的,通过讨论可以修正孩子意识中的偏差,这就是讨论的价值所在。
因此,真正的小组讨论,要求小组的所有成员围绕同一个话题,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讨论的前提。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我们可以设置一张《小组成员发言情况反馈表》,由记录员负责登记每个成员发言的情况,同时注意发言人、记录员、小组长要定期轮换,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以后,再逐步淡化它,即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另外,在小组讨论之前,为了避免他们存在人云亦云不动脑子的现象,使孩子能言之有物,还要给孩子独立思考、回顾梳理的时空,甚至可以让他们先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或者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个人见解还是集体共识
也有很多小组为完成发言而发言,说完自己的观点就算完成任务。于是在小组汇报时,就出现这几种现象:一是小组内部达成协议,按成员编号轮流上台发言;二是表现欲强的孩子发言;三是知识面广的孩子发言。因此,当老师说“下面请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看法”时,每个组都有一位代表齐刷刷举起手来。此时,如果你认为举手人的观点代表的是本组的共识,那你就会犯错。这几种现象中,第一种现象最具欺骗性,因为每次发言的代表都不一样,你还以为这个小组非常民主;第二种与第三种情况一般是优生抢着发言。由于没有交流,自然也无所谓共识,所以不管哪一种情况,汇报人表达的也仅仅是个人的观点。
真正的小组讨论,除了小组成员阐述自己的想法、说明依据以外,还要求小组每个成员要努力去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讨论的目的。这期间肯定有争辩,但在争辩的思维碰撞中,孩子一定会得到启迪,使偏差或者错误的认识得到修正,异议逐步统一。如:我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摆》,一个小组在讨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首先是个人阐述观点:生1和生3都认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生2与生4却认为与摆角大小有关。其次说明理由:生1、3认为“摆锤越轻说明它受到地球引力越小,摆得快”;生2、4觉得“摆锤被拉得越高,坡度越大,冲下来的速度会越快”。再次,辩论:生1认为“摆角大也许刚摆出去会快,但摆回来时如果摆锤重,速度就会变慢,还是跟摆锤轻重有关”。最后,生4、生1、生3达成共识,生2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三、是明知故问还是存疑留论
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有问题就可以讨论,于是出现了只要孩子有不同的看法,老师就马上组织小组讨论;也有些老师认为没有小组讨论就不是探究式教学,就与现代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于是就勉为其难地设计一个小组讨论。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小组要么讨论学生早就心知肚明的问题,要么讨论了很长时间也得不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其实,小组讨论的内容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但是既不能仅仅是孩子已有认知的简单重复,又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的已有的认知。重复学生的已知,就是明知故问,浪费时间;完全脱离学生的已知,则讨论无从谈起。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有讨论的价值?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内容。同样道理,小组讨论的主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又要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它要么是教材中的知识点,要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小组讨论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重点的把握与难点的突破。其次,還要注意讨论的主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有一个失败的例子:一位老师在导入《简单电路》时出示一个小灯泡,接着老师提问:它是什么?学生回答:小灯泡。老师:让小灯泡亮起来,还需要什么材料?小组讨论一下。试问,电池、导线这两样材料那个孩子没见过?难怪,老师刚说完“还需要什么材料”马上就有不少学生举手,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意义吗?所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都适合拿来讨论,如果问题没有一点难度或者只是让孩子做简单的判断,自然不可能引起学生的争议,因此也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
四、是只求共识还是保留异议
小组讨论时,我们往往要求组长要整合小组成员不同的意见,经过讨论逐步达成集体共识,过程重在合作,这是我们一贯的做法。然而,动态的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孩子可以被同伴说服,能够放弃自己有偏差的观点,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有时小组成员意见相持不下,见解无法统一。你说他们该怎么办?而且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课堂时有发生,由于高年级孩子知识面广,思维日渐成熟,孩子个性日益凸显,难免公说公有道,婆说婆有理。有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孩子明明知道对方的理解有偏差,但就是无法说服对方放弃错误的想法接受自己正确的观点,其结果是小组讨论无法达成共识。
在常态课中,我发现学生小组讨论后大都是这样决定的:如果不同意见是3:1,孩子会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如果是2:2,则当堂采用“剪刀、石头、布”的办法决定谁能代表本组的意见。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难免造成有些意见得不到表达。长期以往,难免挫伤一部分孩子的积极性。难怪小组讨论时会出现孩子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自娱自乐,甚至个别孩子捣乱搅局的现象。因此,在意见相持不下时,最佳的办法就是求同存异。除了整合相似的观点外,不同的观点也应该得到保留,有时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在小组汇报中,我们除了要问“同一小组还有补充吗”?更要追问“同一小组有不同意见吗”?让不同的观点与声音都得以抒发。其实,正是由于学生有认识上的误区,才是教师价值所在。有时往往是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以及错误给我们寻常的课堂生成意外的精彩,放弃了争议,有时也让我们失去了精彩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常艳丽.浅谈小组讨论学习的意义、问题、策略. http://bd.tjjy.com.cn/show.aspx
[2]郭德棋.浅谈小组讨论中常见问题及对应策略. http://www.cqvip.com/qk/88649X/201014/34114436.html
[3]艾先丽.浅谈小组讨论的策略[J].都市家教,2011(10)
[4]柳夕浪.小组讨论策略.http://gz.fjedu.gov.cn/shuxue/Show Article.asp?ArticleID=1484
[5]谢红.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zwcj/zwcj201203/zwcj20120310.html
[6]陈春晓. “小组讨论”的误区及应对策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J],2010(11)
[7]陈华彬 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8]毛先才.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http://jksktgl.blog.163.com/blog/static/12787941120125254365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