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014-04-29张建华
张建华
【摘要】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关键词】化学教学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48-01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從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教学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把教材作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使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教学的点滴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1.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课程标准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2.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究性的素材非常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去挖掘。例如,讲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可采用展示实物,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得出。 如硫酸的物理性质的教学可设计如下: 展示两瓶体积相等的浓硫酸和水,让学生用多种实验方法加以鉴别。 演示:振荡两试剂瓶中的液体。学生描述:油状液体的为浓硫酸。演示:在托盘天平两边分别放上两种液体,重的一边为浓硫酸。 学生描述:浓硫酸密度大。 演示:分别取少量的两种液体在试管中加热,后沸腾的是浓硫酸。 学生描述:浓硫酸的沸点高,难挥发。演示:向盛有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上述两种液体,试管壁发热的是浓硫酸。学生描述,硫酸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并放出大量的热。 ……这样做,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这实际上给学生设置了“发现”的情境,即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其印象异常深刻,知识学得灵活且掌握牢固。 对教材中那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很多教师更注重讲深讲透,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改为探究式教学,其效果大不相同。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将Cu片和Zn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学生观察到Zn片上有气体放出,Cu片上没有现象,教师让学生再用一根导线将Cu片和Zn片连接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居然也有气体产生,实验证明是氢气。铜怎么能置换硫酸中的氢元素?在学生思维处于进退维谷之时,我让同学们在导线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学生们发现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教师趁势引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小小的“发电机”是如何工作的?由于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动手,自己进行总结、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氛围之中,其效果非常好。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素质,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纲领和方向。但就某个学科而言,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新课程标准在序言中这样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