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策略的选择

2014-04-29孙超马彤兵

数位时尚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沈阳市模式

孙超 马彤兵

【摘 要】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二者之间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两者之间互动关系来研究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的快速发展策略,对于加快沈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以期更好的应对目前乃至今后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几种可借鉴模式及路径。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模式;路径;沈阳市

一、沈阳市生产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模式

(一)产业集聚化发展

产业集聚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空间位置上的集中分布现象,即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内,一些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产业因为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结在一起。这些产业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发展,共享其中的基础资源和设施,产生规模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可产生很大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体现在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和集聚领域内的资源共享效益,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科研服务等产业就是体现这种外部效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当产业集聚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后,会产生很强的品牌优势,市场认同度更高、更广泛,竞争力更强。产业集聚可实现沈阳经济区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及有序竞争,深化区域经济的合作。如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有效缩短了区域间的空间距离,区域间的竞争已由在总量上的竞争转化到了质量上的竞争,区域经济也由单体城市转向了区域间的合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对总部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不仅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更能使总部经济促进总部经济的创新,使总部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大的成本优势。

(二)产业链发展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不是向生产企业提供单一性或阶段性的服务,而是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形成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沈阳作为共和国的“长子”,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以及国家战略等原因,多数具有主导产业突出的特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选择链式化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其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还可以利用传统加工制造优势和资源优势,带动和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如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等是沈阳重要的制造业,有一定的综合优势。应加强产业链的关联,强化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科研服务、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融合,培育信息产业链。进而促进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信息服务业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推动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三)知识密集型发展

对于诸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制造业,是沈阳市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基础的产业。应通过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走知识密集型发展模式的道路,在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中提升竞争力。加大创新型服务业的投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13年末,沈阳市拥有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4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14个(国家级1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61个(国家级14个);普通高校46所。全年市以上登记认定的科技成果211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90项。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127.9亿元。专利申请13190件(发明专利申请7572件);专利授权6924件(发明专利授权1574件)。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沈阳市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可通过资金投入和产业政策扶持,建立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形式,促进工业设计等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外包发展

对于资源消耗高、产业基础较弱、不具备优势的制造业,应采取外包发展模式。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就必须把自己所不擅长的那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更加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专业的外包公司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优良的服务。生产外包转向服务外包是世界产業战略转移的大趋势,企业通过第三方外包企业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本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伴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目前已衍生了多种新兴服务外包业,软件外包、物流外包和人事培训外包等。显然,服务外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服务外包可有效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而有力促进了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当然,以服务外包的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较强的制造业实力做支撑。而沈阳市有着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产业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设施也较好。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把许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的高技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为我国制造业发展腾出了空间,沈阳也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某些资本密集型工业上表现出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这为沈阳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巨大空间。这也必然要求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可见,以制造业为基础,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潜力巨大。

(五)融合发展

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沈阳市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应强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一是以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为主导,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游的创新,加强与下游的分销、物流等流通环节以及服务环节的融合。二是发展高端的服务环节,以服务业促装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的升级。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发展研究开发、总部管理、营销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向高端化升级,发挥自身的资本等优势,向相关服务行业拓展,向服务业转型。如,汽车制造业要加强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业,将生产加工环节进行转移,加强销售、售后服务、品牌等环节涉及到的金融、广告、物流、法律咨询等服务业,使得汽车产业的利润逐步向相关服务转移,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盈利能力。

二、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与制造业的互动意识,提升协调能力

沈阳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而制造业自身升级要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因此,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并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围绕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本地运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鼓励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同时,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与制造业的有效对接。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作用,应在投资结构上做出合理调整,实现国有资本在某些行业中的有序、合理地全部或部分退出。加大力度引入民营资本、外资,引导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强度。民营资本除了像铁路、航空等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具体行业不能完全控制外,在物流、信息技术、金融、房地产、商业和租赁、科技等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二)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积极推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

(三)依托制造业,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服务业集聚是服务业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并由此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机构的集合,是服务业空间组织结构的一种表现。沈阳要结合本市产业结构特点,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区。按照《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构筑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和东、南、西、北向外辐射的产业发展布局,确定服务业发展主导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导区、服务业发展提升区和拓展区四大发展功能区的规划格局。我们认为,要依托沈阳市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以建设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软件园区、产品交易市场等形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完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作用及支撑作用。

(四)充分利用产学研机制,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提供制度资本

政府在产业互动战略中扮演着指挥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产业互动发展战略,引导制造业实行服务化战略、推行服务业规模化和专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融合的市场化战略;同时,应积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服务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要在区域产业互动发展中通过政府间的高效协调机制为产业互动提供制度支持。要切实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使企业向高校及科研单位提出需求和研发资金等的支持,形成产学研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使技术——生产——服务有机衔接,延长传统产业链,使其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化,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五)政府主导,为产业互动提供金融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要做好诸如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性工作,需要必不可少的投资。此外,产业互动过程中依赖的高新技术,需要很多资本的投入,这就需要金融体系的健全和金融产品创新,为产业互动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使资金在产业互动中按照价值取向合理畅通地流动,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资本。因此,要建设金融服务外包平台、金融服务创新平台,创新金融服务中间业务,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六)规模和质量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

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扩大和质量升级,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运营环境的现实需要。对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要实行改造和升级,鼓励企业实行服务业制造化发展。倡导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模块化发展,鼓励企业申报服务标准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服务企业从个性化定制向大规模定制转型。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新要求;设立服务业创新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支持服务业支撑平台建设。如基础软件平台、金融工程平台、物流信息化平台、应用软件平台等。

(七)剥离和转型发展,加快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进程

建立专项引导基金,对制造业企业的重点服务化项目给予贴息、免息或补助。对在服务化发展中起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制造业企业进行表彰,给予税收、培训、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对制造业收入和服务业收入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进入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产业,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排头兵。实施积极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上游和下游两端延伸,逐步把制造這一块剥离,转移到中小制造企业,而自身发挥品牌、市场网络和创新设计方面的优势,从实物产品提供者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积极推进大型制造业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在保留和发展制造业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的同时,将辅助服务活动分离,实施外包或内部设立服务业专业公司,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业分离。把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中应该社会化的服务剥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社会化运作的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要降低服务企业运行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帮助被剥离企业降低成本。此外,要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这一难得机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发展高水平服务外包,为制造企业升级提供生产性服务,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邓丽姝.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14

[2]冯荷英.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3(3):134~135

[3]浙大杭州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杭州市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探索[J].杭州科技.2011(3):20~23

作者简介:孙超(1962—),男,辽宁铁岭人,沈阳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商业伦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市社会科学2014年度立项重点课题“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策略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角度”(项目编号:SYSK2014-07-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沈阳市模式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